說起劉禪,給人的印象是爛泥扶不上墻,可見劉禪并沒有在讀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三國時期蜀漢人才濟濟,但劉禪卻沒任何成就,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他的無能, 最可惡的是,鄧艾只用了兩三千人就讓劉禪獻上了成都, 劉禪投降后,他又寫了三個字,導致司馬昭不敢殺他,大臣們不懂,但是司馬昭卻發(fā)現(xiàn)了玄機。
后主劉禪,胸無大志
眾所周知,蜀漢后主劉禪是一個不堪重負的阿斗。 但從魏蜀吳君主的結(jié)局來看,劉禪是唯一有好結(jié)局的君主。 大智若愚在劉禪中也表現(xiàn)得很好。 遺憾的是,他沒有用自己的智慧去復興漢朝的偉大事業(yè),這也是無奈之舉。 他出生于危難之際,在巔峰時期長大,死于安樂之中。 亂世中,劉禪無疑是最幸福的人。
事實上,劉禪的投降并不是無能,他擔心蜀漢人民再次被屠殺的危險。 從劉禪的生活來看,他確實沒有遠大的理想和野心,但他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而在他的統(tǒng)治下,蜀漢既沒有政變,也沒有亂政。 這說明劉禪還具有一定的能力,為什么他從來沒有注意過漢朝的復興呢?
這件事也很簡單。 劉禪生于亂世,他記事時,是蜀漢的巔峰。 武將有五虎大將,文臣有臥龍鳳雛,謀士有法正和黃權(quán)。 此時,蜀漢是最輝煌的時期。 在這些前輩的加持下,給了劉禪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這也是劉禪沒有意識到幫助漢的困難。 正是這種輕松的生活讓劉禪成為了一個沒有野心的平庸青年。
但是劉備征伐吳失敗,蜀漢的重擔交給了劉禪。 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劉禪不得不接受這些父母的理想。 但是,劉禪對父母的期待不以為然。 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劉禪把一切權(quán)力交給諸葛亮,諸葛亮不負重托,有條不紊地治理蜀漢。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劉禪并不昏庸。
說白了,他只是個沒有理想的人,但他仍然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平衡權(quán)力。 雖然作為君主合格了,但劉備和諸葛亮對他的要求太高了。 希望他能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君王, 對沒有理想的人來說,真的有點難。
開城投降,樂不思蜀
基于躺著享樂的劉禪,蜀漢的基業(yè)沒有很強的責任感,所以開城投降并沒有給他帶來罪惡感。 另外,魏國仍然可以保證他的基本生活水平,這對他來說確實是個好選擇。 面對司馬昭的考驗,說“此間,樂不思蜀”,這是一句荒誕愚蠢的話,完全打消了司馬昭的殺機。
從這些細節(jié)來看,劉禪確實是個愚蠢的人。 司馬昭作為謀朝篡位者非常懷疑。 他不僅考了劉禪,還考了好幾次。 為了打消司馬昭的殺意,劉禪故意寫了三個字。 這三個字是什么? 司馬昭為什么不殺劉禪?
經(jīng)學者研究,這三個字在劉禪官邸名字“寨中山”這三個看似無厘頭的詞中蘊含著什么神秘? 我們現(xiàn)在不僅不明白,當時很多大臣都很困惑。 為什么要給好的王爺府邸起這么俗的名字? 消息傳到司馬昭耳中后,司馬昭哈哈一笑,然后讓大臣們笑著反過來讀《寨中山》。
反過來讀“寨中山”就是“山中寨”。 這也意味著劉禪不打算對司馬昭進行權(quán)力之爭。 他想在山里當散客。 他希望司馬昭能收容山野人。 正是劉禪的自虐讓司馬昭對劉禪完全放心了。 他高興的時候,封劉禪安樂公。 有了爵位,他也保證了劉禪未來的生活。 這是劉禪最好的結(jié)局。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在世時對劉禪的評價。 能讓諸葛亮說聰明的劉禪,絕對不是無知的笨蛋。 他投降后,從明哲的防身手段可以看出,他還是聰明的,他的聰明才能在洛陽安享晚年。
安享晚年,后人造反
劉禪自己是個沒有理想的人,但他生的幾個兒子是忠誠的烈士。 劉禪投降時,小兒子便自裁于祠堂里,剩下的兒子也悲憤交加。 但是,沒辦法。 在洛陽的日子對劉禪來說是一種愜意,對蜀漢忠臣和他們的兒子來說是一種痛苦。 劉禪在安享晚年的同時,兒子也企圖謀反,光復漢室。
劉禪百年之后,他的兒女與蜀漢舊臣一起在洛陽起兵造反,試圖擊潰晉軍。 但此時晉國國力強大,這些烏合之眾根本無法抗衡。 因此,叛亂很快平息了,劉禪的幾個兒子也被殺了。
從后人來看,劉禪無疑是一位不合格的君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禪的理想和責任實際上是劉備和諸葛亮強加于他的,對劉禪也是不公平的。 他只是想擁有他想要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沒有錯,錯就錯在他是劉備的兒子。
結(jié)語
如今,劉禪的故事是放到現(xiàn)在來說,是一個家庭悲劇。 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 如果孩子沒有達成,就被說得一無是處。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備一生奔波,也沒有統(tǒng)一天下。 我們?yōu)槭裁匆髣⒍U完成劉備的偉大事業(yè)? 所以,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