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江西吉安八都鎮(zhèn)一個名叫鐸塘村的小村里,有一幢建于明朝的毛氏宗祠。
宗祠的照壁上題有一副對聯(lián):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這副對聯(lián),是毛家的先人撰寫的,也是他們對后代的期望。
但是作為居住在地處偏僻的小山村里的毛氏后人,要想做到“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這種境界,難度實在不小。
所以在數百年中,吉安毛家的后人盡管也出現了一些在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但卻沒人能實現祖先對后人“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的期望——直到偉人毛澤東橫空出世之后 ,毛家族人們這才紛紛感慨:祖先留下的這副對聯(lián),不正是概括了毛家最偉大的后人毛澤東的一生么?
毛氏的起源
按照官方的說法,毛澤東是湖南湘潭韶山人,怎么和江西吉安扯上關系了呢?原來這一切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韶山毛氏的始祖、跟隨明太祖朱元璋開創(chuàng)明朝,因功被封為“武德將軍”的毛太華。
韶山市韶山村黨總支書記毛雨時的手中,有一套12卷本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譜》。據這份族譜記載:“我族始祖太華公,元至正時人也,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云南之瀾滄衛(wèi),娶王氏,生八子。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軍功官入楚省,攜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行。解組時居湘鄉(xiāng)北門外緋紫橋。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兩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p>
這份族譜上很清楚地記載韶山毛氏的先祖名叫毛太華,祖籍是江西吉州龍城,元末明初遷至云南瀾滄衛(wèi)(今云南永勝縣),在這里生活多年并留下后裔后,又偕二子內遷至湖南韶山。
也就是說,毛太華是瀾滄衛(wèi)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永勝是韶山毛氏與吉水毛氏的中轉站。
“毛氏”起源于周文王之八子、周武王之五弟姬鄭。在中國3000多個姓氏中,毛氏的人口居第63位。
西周建立后,姬鄭被分封到毛國(今陜西岐山、扶風一帶),便以國為姓,世稱“毛鄭”,為中國毛氏始祖。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毛氏衍代50多世,活動范圍基本遍布黃河流域。
東晉成帝咸和初年,在平定歷陽內史、邵陵公蘇峻叛亂的戰(zhàn)爭中,大將毛寶在挽救晉室將傾的大廈中功勛卓著,被封為州陵長開國侯,食邑1600戶,監(jiān)揚州之江西諸軍事、豫州刺史之職。
后來在與后趙石虎的戰(zhàn)爭中,毛寶投江殉節(jié),歸葬羲陵,從此被奉為毛氏南宗的一世祖。
毛寶的長子毛穆之也是一位常年征戰(zhàn)的將軍,被晉穆帝封為建安候,食邑信安。信安在三國時稱新安縣,唐時稱須江縣和定陽縣,五代之后改稱江山縣,屬于浙江管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毛穆之的后人由衢州江山縣向附近的龍游、常山、開化各縣幅射。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工部尚書毛讓之子毛休,以銀青光祿大夫出任吉州太守。毛休生于五代后期,是毛氏南宗毛寶的第15世孫。
在遷到吉州之前,他和他的族人們一直居于浙、閩、贛、皖四省交界的衢州府江山縣石門鄉(xiāng)。
出守江西吉州后,毛休與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將父親毛讓、母親薛氏及弟毛任一起接到了吉州,定居于贛江東側的吉水縣龍城鄉(xiāng)(現八都鎮(zhèn))。從此毛氏南宗這一支便在吉水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毛休和毛任兄弟倆共有9子,他們的子孫在吉水繁衍至今已有40多代,人數已達數萬之眾。
西遷云南的毛太華
元末明初時,天下大亂,紅巾軍起義席卷全國。吉水因地處贛中盆地,是出了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更加飽受各派武裝力量的侵擾,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
毛氏后人毛太華因不堪忍受盤剝欺詐,于是背井離鄉(xiāng),向人煙稀少、蠻荒之地的西南方向尋求生路。
據歷史學家鄭艮安在《毛澤東祖籍溯源》一書中考證:“家居吉水仙茶鄉(xiāng)的毛讓后裔毛太華,因戰(zhàn)亂難以為生,在至正年間為避戰(zhàn)亂,與蔡姓同鄉(xiāng)大舉西遷至云南瀾滄衛(wèi)落腳?!?/p>
毛太華從江西吉水西遷的具體時間沒有明確記載,但據史學家們考證,應在1366年前后。
由于當時兵荒馬亂,前途未卜,所以毛太華帶領家人逃難時并沒有確定的目標,而是抱著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想法,所以在路上遇到有活干的時候,就停下來找點活干。
沒活干又繼續(xù)往前走,所以從江西到達云南花費的時間很長,等他們最終到達云南永勝時,明朝都已建立了。
云南永勝當時叫北勝,這里的地理、氣候、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物產豐富,社會相對安定。加上毛太華身強體壯,特別能吃苦耐勞,又掌握了先進的農耕技術,所以深受當地土著民族的歡迎,日子過得還算安逸。
安穩(wěn)的日子過了十幾年后,明軍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平定云南,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將北勝府降為北勝州,并留下部分軍士在此駐守。
為確保地方穩(wěn)定,主力明軍在回師之前,從當地就地招募了一批年輕人從軍,毛太華就是在這個時候應招從軍的,從此開始了農耕、練兵、作戰(zhàn)的屯戍生涯。
據韶山毛氏《族譜·卷一》記載:毛太華在”瀾滄衛(wèi)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以軍功撥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這段文字證明毛太華當年的屯戍之地,正是云南的瀾滄衛(wèi),這里正是明朝在云南實行屯墾戍邊而設立的衛(wèi)所之一。
明軍平定云南之后,大軍的軍糧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留沐英鎮(zhèn)守云南,讓傅友德、藍玉率一部分軍隊班師回朝后,為解決留駐明軍糧食問題,實行軍士墾荒屯田解決軍糧的政策,在云南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屯田活動。
瀾滄衛(wèi)是明朝所設的16處衛(wèi)所中的一處,其屯地在今麗江地區(qū)永勝縣境內。”瀾滄衛(wèi)”的名稱來于永勝境內的瀾滄山,其屯墾戍守的軍士大多是從云南各地調來的。
瀾滄衛(wèi)的滿額編制是5600人。當時為了鼓勵戍守屯墾,明朝規(guī)定屯田軍士凡有家眷的,可以將家眷接送屯戍之處。
由于瀾滄衛(wèi)地處邊陲,當地的漢族婦女很少,毛太華和許多戰(zhàn)友都娶了當地的少數民族女子為妻。
毛太華的妻子姓王,是云南永勝縣的一名彝族女性。在娶王氏為妻時,毛太華已提升為管轄120名軍士的百戶長,也算是步入了軍官的行列。
永勝縣在明代以前,漢族人口很少,世居在此的多是彝、白、傈僳、納西、普米等民族,又以彝族為主。
瀾滄衛(wèi)屯軍于永勝后,內地來的軍士與本地土著女子婚配,成家立業(yè),繁衍子孫,成了一種潮流。
永勝民間至今仍有“夷娘漢老子”之說,意思是說永勝很多家庭都是漢族男子娶少數民族女子為妻繁衍下來的。
舉家從云南遷居湖南
毛太華娶了王氏為妻后,被安排到永勝程海南岸鳳羽山麓屯墾。不久后,他將這塊地方命名為”毛家灣“,這里也成了永勝毛氏的發(fā)祥地。
他的后人在此繁衍十幾代后,于清朝康熙初年在此地建了一座毛氏宗祠,這座宗祠的建成時間,甚至比韶山毛氏宗祠還早建 50 年。
無論是韶山毛氏的族譜,還是永勝毛氏的族譜,對其始祖毛太華的記載都很一致: “吾族始祖太華公,元至正時人也。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云南瀾滄衛(wèi),娶王氏,生子八。
明洪武十三年( 1380 年) 庚申,以軍功官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行,解組時居湘鄉(xiāng)北門外緋紫橋。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兩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韶山毛氏從始祖毛太華延續(xù)到毛澤東是 20代,永勝毛氏族譜記載著從始祖毛太華起排到“澤”字輩同樣為二十代,兩個遠隔萬里的宗族在繁衍生息、延綿嗣續(xù) 600年后,無論派數、字輩還是人口發(fā)展,均大體吻合,這也充分說明永勝毛氏和韶山毛氏乃是一氣連枝,同根所生。
解放后,永勝毛氏還在鳳羽毛家灣村發(fā)現了毛清二的墓碑,碑文與《韶山毛氏族譜》的記載也大體相同。
這塊墓碑是清康熙七年毛氏十一世裔孫毛翼圣率族人立的,碑石中央一行刻著“明故一世祖旌表忠義、武德將軍毛公諱用字清二”的字樣,左邊還刻著“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龍城,始祖公太華宦游從戎,屯戍瀾滄衛(wèi),后以軍功奉調,攜長子、四子內遷”等文字。
這個墓碑上的”后以軍功奉調“一事,指的是洪武二十九年,瀾滄衛(wèi)指揮使王佐命毛太華率領手下官兵構筑瀾滄衛(wèi)城(即今永勝縣城)后,毛太華在筑城工作中立下軍功,受到朝廷的嘉獎,被封為“武德將軍”一事。
1997年4月,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夫婦來到麗江永勝尋根問祖后,2001 年 12月出版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譜》也正式將永勝毛氏歸宗入譜:
“云留在瀾滄衛(wèi)的清二、清三等六個兒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與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勝毛氏。毛清二后代主要分布在永勝縣的鳳羽毛家灣,分支在朵果毛家村、河口毛家村、翁彭毛家灣、期納趙官等地?!?/p>
被封為“武德將軍”時,距離毛太華從吉安逃難到云南已經三十多年了。從當初避亂討生計的少年,到在云南娶妻生子、筑城軍功被封為“武德將軍”,毛太華此時已是年過百半的老人了。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故鄉(xiāng)雖然遠在萬水千山之外,但一直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從云南遷回故鄉(xiāng),也是他的一個心愿。
不過毛太華的這個愿望至死也沒有實現。如果毛太華真的遷回江西而不是定居湖南,那他的后人毛澤東就應是一位江西人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毛太華選擇定居湖南而不是回到江西吉安老家的呢?
韶山毛氏、永勝毛氏和吉安毛氏
毛太華內遷湖南的原因是朱元璋稱帝后,湖南經過多年的戰(zhàn)亂,人口大減。尤其是湘潭在陳友諒的殘暴統(tǒng)治下,人口由元時的10萬僅剩下2.5萬人。明朝政府為了填充湖南人口之不足,于是從江西往湖南遷入了大量人口。
毛太華從云南瀾滄衛(wèi)調入湖南,表面上看是“以軍功撥入楚省”,但從深層分析,也與他原籍是江西人,也在填充之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毛太華駐守的瀾滄衛(wèi)軍屯中,軍士以湖南人居多。這一點在今天的永勝人身上仍留有明顯的印記。
雖然地處云南,但永勝人的口音和湖南話很像,用的詞匯也和湖南話基本相同,這些特征,都是幾百年前那批駐守永勝的湖南籍瀾滄衛(wèi)軍人們留給永勝的”紀念品“。
毛太華的戰(zhàn)友大多都是湖南人,大家在一起相處數十載后,戰(zhàn)友的感情很深。
這些湖南人被調回湖南填充人口時,也紛紛鼓動毛太華留在湖南,而離開故土三十多年的毛太華,與家鄉(xiāng)的族人們也因為數十年沒有通訊,不知道自己回江西后會不會被接納,于是便聽從了戰(zhàn)友們的建議,隨同他們遷到了湖南湘鄉(xiāng)縣北門外居住。
十余年后,毛太華去世,其子毛清一和毛清四便遷到湘潭的七都七甲定居。后來這里被改名為韶山沖。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寶地繁衍生息二十代之后,這塊人杰地靈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偉人——毛澤東。
毛太華共有四個兒子,其長子、四子跟隨他來到湖南,二子清二、三子清三則留下來繼承軍戶,從此在云南延綿嗣續(xù),繁衍生息。所以韶山毛氏和永勝毛氏乃是兄弟,這一點在毛清二的那塊墓碑上記載得很清楚。
在永勝,毛清二被尊為毛氏一世祖,永勝境的河口毛家村、鳳羽毛家灣、西湖毛家灣、翁彭毛家村、清河毛家井和片角毛家灣等村莊居住的毛姓族人,都是毛清二和毛清三的后人。
而作為毛太華的故鄉(xiāng)江西吉水毛氏,則一直在當地繁衍生息,至今已傳了40多代。當地有不少姓毛的村子,村民幾乎都姓毛,他們和韶山毛氏的血統(tǒng)或許沒有永勝毛氏那么近,但仍然是同一個祖先的血脈。
神奇的吉安
前些年,江西吉水縣發(fā)現了三塊“毛氏祖基”青磚,再次印證毛澤東祖籍就在江西吉水縣八都鎮(zhèn)。
這三塊千年古磚都是在吉水縣八都鎮(zhèn)發(fā)現的,每塊磚長三十二點五厘米,寬十六點五厘米,厚六點五厘米,磚的側面的“毛氏祖籍”四個楷體凹形字非常清晰。
據《韶山毛氏族譜》記載:“南唐大理評事、宋工部尚書讓公,生長子休公,官至銀青光綠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書就養(yǎng)。次子任公隨待。占籍吉之水龍城家焉?!?/p>
從北宋初年,毛休接父親毛讓到龍城開基定居開始算起,至今已有千年左右,這三塊印有“毛氏祖基”的青磚,就是當時毛休為父親毛讓修建府邸時所用的建筑材料。
或者是冥冥中的巧合,在毛太華離開江西的五百多年后,他的嫡系子孫毛澤東又回到他曾生活過的土地上,領導當地的群眾開展革命斗爭,開創(chuàng)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并將革命之火燎原到了全國。
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吉安的大街到處懸掛了“毛主席祖籍八都人民永遠懷念您”的巨制橫幅,散居在各個村子的毛氏族人,也都以自己姓“毛”、與毛澤東擁有同樣的祖先而自豪。
也難怪吉安人民如此自豪,因為除了毛澤東之外,另兩位新中國的偉人劉少奇和鄧小平,也是吉安人的后代。
鄧小平女兒毛毛在所著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說:“我家一世祖為鄧鶴軒,原籍為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人。
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員外郎的身份由廬陵去四川任職,從此在廣安定居?!睋都輳]陵藍溪鄧氏族譜世系圖》考證,來自吉安府廬陵縣的鄧鶴軒,正是鄧小平的先祖。
劉少奇的始祖劉時顯,同樣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從吉水縣的楓江南嶺遷往湖南資陽,再遷到南塘的,從時間上看,比韶山毛氏從吉水遷到湖南晚了近200年。
吉安古稱廬陵,有著1300余年的歷史,素有“文章節(jié)義之邦”之稱。
這里誕生過歐陽修、楊萬里、解縉、文天祥等著名歷史人物,又是毛澤東、劉少奇和鄧小平的祖籍地。所有的這些都不得不讓人感嘆:吉安這片土地,真的太神奇了!
參考資料:
《小康》雜志:《探訪毛澤東與劉少奇的祖居江西吉安》
江西新聞網:《揭開毛澤東先祖毛太華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