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緣一說
編輯|緣一說
1964年,鄧小平來到蘭州的一個工廠內(nèi)視察工作,卻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影,他急忙走上前去問道:“你怎么在這里?”
這個人究竟是誰?為何鄧小平會問出這樣的話語?
鄧公
時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傳來了一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飄洋過海一直傳到了身在美國的王承書心里,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也開啟了著名科學家王承書的艱難歸國之路。
王承書
1912年出生在清朝滅亡時期的王承書,自小就與尋常傳統(tǒng)女子不同,受到受過新式教育父母的影響,從小喜歡讀書,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她在物理和數(shù)學兩個學科表現(xiàn)出的天賦異于常人。
在18歲那年考上了當時聞名的燕京大學,并報名了很少有女生選擇的物理專業(yè),幾年下來幾乎包攬了大部分專業(yè)課考試第一名,獲獎無數(shù)。
燕京大學
此后她留校任教不斷鉆研,對于科研的熱愛讓她與同樣才識淵博的張文裕走到了一起,但是好景不長,日本的侵入導致他們輾轉多地,戰(zhàn)亂更加堅定了她繼續(xù)研究學術的心,期望自己能為國家多盡一份力。
但當時國內(nèi)的物理研究環(huán)境實在太差,連一間像樣的實驗室也沒有,才華無處施展,學術提升空間也變得十分有限。
王承書與丈夫張文裕
1941年,王承書通過多方打聽,知道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有一筆獎學金,專門提供給亞洲想要留學的優(yōu)秀女青年,但要求必須是未婚女性。
對于這個十分難得的求學機會,有志在物理行業(yè)繼續(xù)深鉆的王承書不愿輕易放棄,在堅持不懈地與對方溝通后,終于憑借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破例拿到了此項獎學金。
到密歇根大學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已婚女性也能干事業(yè),女子也不比男子差!
(最后排左一)王承書與巴伯學者合影
她的才華很快得到了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烏倫貝克的賞識,自此跟隨烏倫貝克一起學習。天賦異稟的她學業(yè)進步飛速,致力于研究稀薄氣體動力學。
她與導師一起發(fā)表了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方程式WCU方程,隨后還成功驗證了索南多項式,她對于物理學方面的鉆研,令很多自恃驕傲的美國人也自愧不如。
此時國外的科技磅礴發(fā)展,國內(nèi)的形式卻日況愈下,不久后思念妻子的張文裕也為了跟上妻子的步伐,來到了美國發(fā)展。
夫婦二人不忘初心扎根于科研領域不斷地學習,只望有朝一日能夠報效祖國,用自己所學為祖國發(fā)展盡一份力。
回國后的王承書與張文裕
回國之路千難萬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的祖國母親急需大量科研人才的加入,王承書夫婦二人得知這個消息后,不顧艱難險阻,義無反顧的想要參與到祖國的建設當中。
即便此時的他們在美國已經(jīng)住上了小洋房,開上了小汽車,只要繼續(xù)努力,連萬人渴求的諾貝爾獎都有可能會收入囊中,但這一切并不能阻擋她回家的腳步,在王承書心里美國再好,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家。
彼時美國為了防止一些優(yōu)秀的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凡是在美學理工農(nóng)醫(yī)的科學家,不允許回到中國”等禁令。
還有凡是這些領域的人才只要愿意繼續(xù)留在美國工作,就可以獲得在當時非常難以擁有的美國國籍,以及令人羨慕的優(yōu)厚待遇,這些都沒能動搖王承書夫婦的心。
自覺暫時回國無望無奈的情況下,王承書只能邊周旋美國政府,邊想辦法通過郵寄的方式將自己整理一些重要資料,學術研究通過包裹寄回中國。
就這樣堅持了6年的時間,通過各種朋友,渠道,郵寄了300多個包裹回國,直到1954年周總理在與美國的談判博弈成功,才使美國迫不得已放回扣押、受阻回國的中國人。
周總理
即便如此,美國依然在耍些小手段阻止王承書夫婦的歸國之路。
就連他們身處美國,生活優(yōu)渥的一些華人朋友也是勸阻莫要做一些無謂的犧牲,但是王承書夫婦只愿將滿腔熱血灑在中華大地,并表明我要親手建設我的祖國。
為了表示決心,他們放棄了美國所有的資產(chǎn)只帶著6歲兒子走,經(jīng)過了多次提交回國申請,才終于成功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放棄榮耀,不斷地從零開始
1956年,王承書踏上了祖國的土地,深情凝望著這離別多年的國土,看著這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以及恣意飛揚的中國國旗,滿懷激動。
立志“只要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很快,錢三強找到了她,想讓她研究熱核聚變項目,這是王承書完全陌生的領域,她二話沒說,只說了一句我愿意,便從零開始。
從此她一邊積極教學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科技人才,一邊探索研究核聚變領域,積攢這方面專業(yè)知識,短短2年的時間她就自學成為最頂尖的熱核專家。
1960年,中蘇關系到達冰點。
蘇聯(lián)毀約,突然撤走了所有在華的核彈專家,并且?guī)ё吡艘磺匈Y料與圖紙,承載了中國人太多希望的分離軸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面臨解體的嚴峻形式。
蘇聯(lián)核彈專家離去時甚至放話“你們這個504廠自己是干不成的,就等著這些東西成為破銅爛鐵廢棄吧!”
所有的工人無法繼續(xù)正常工作,看著這些停止運行的設備紛紛發(fā)愁,對于此時的中國政府而言無疑也是雪上加霜,我國被迫開始自主研發(fā)原子彈。
在這種緊要的關頭,錢三強再次找到了王承書,準備了很多話想動員讓她從事分離軸同位素任務,但是由于這份任務的特殊性, 不能向任何人提及,嚴苛到包括他的丈夫,而且需要隱姓埋名拋掉以往所有輝煌。
又是從零開始,這個任務的時間亦是未知,這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都將是巨大的挑戰(zhàn),錢三強以為她會拒絕,但是王承書卻斬釘截鐵的說出了3個字 “我愿意”,只因她的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臨走之際,王承書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
就這樣,成為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王承書,背井離鄉(xiāng)在蘭州的濃縮軸生產(chǎn)基地504廠開啟了隱姓埋名的艱苦日子,絲毫不因為自己是廠里唯一的女性科研人員而松懈,反而更加刻苦,吃穿用度與大男子一樣十分簡單,沒有一絲嬌氣,帶領一眾科學家奮斗在一線,用自己的行動深刻詮釋了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
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楊振寧、張文裕
在這里沒有大型先進的計算機,只有一臺破舊的手搖計算器,她沒日沒夜地推演計算,稿紙塞滿了一個又一個抽屜,依然沒有絲毫的怨言。
當時的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到廠里做調(diào)研時問到:“有把握按時研發(fā)出合格的高濃鈾產(chǎn)品嗎?”并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王承書身上,王承書堅定地回答道:
“可以!”
“是什么讓你有如此信心的?”
“我們?nèi)w人員在不斷的核研究試驗當中得出的結果,可以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王承書
對于王承書而言,在她的人生字典當中,除了對于自己兒子的承諾不能做到以外,對于國家的承諾都能兌現(xiàn),作為母親這是多么的心酸和無奈,但這也是她將自己的身心終身奉獻給祖國的決心。
經(jīng)過了與同事不懈的努力,終于1964年1月14日成功獲得了第一批高濃鈾質量合格的產(chǎn)品,原子彈爆炸的燃料有了保證,這一結果極大的鼓舞了所有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的心,研究進程不斷加快,所有人都信心滿滿。
鄧小平蘭州視察
直到1964年鄧小平到蘭州視察來到了廠里,烏泱泱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王承書,他說:“我見過你, 1959年在全國群英會上你胸帶大紅花,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學家,后來就沒你的消息了,連你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了?!?/p>
這句話讓聽聞者都不禁感嘆,一句“你愿意嗎?”讓無數(shù)像王承書一樣的先輩隱姓埋名,感謝他們的付出。沒有他們,我們的祖國就不會變的強盛。
終于在1964年10月,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新疆羅布泊的天空中傳來一聲巨響,一朵高達萬米的蘑菇云瞬間綻放在半空之中,這一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報道,有夸贊的有詆毀的,自此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極少數(shù)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打破了蘇美等國的核壟斷,也意味著新生的中國擁有了話語權和底氣。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這是舉國歡慶的事情,也是全國人民很長一段時間茶余飯后都爭相談論的國家大事,但是卻沒有人知道,在這背后扎根戈壁三十年,一直為了推動祖國科技發(fā)展,而默默付出的王承書。她是毛主席口中“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p>
然而這位女功臣的使命卻并沒有就此結束。
燃盡生命最后的光輝
王承書接下來面對的是繼續(xù)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yè)研究,這是錢三強對她發(fā)出的第三次邀請,她的回答依舊是“我愿意!”此時的王承書已經(jīng)51歲,年過半百,滿頭青絲變白發(fā),連微笑的眼角也沾染上了歲月的皺紋,這,是她功績的見證。
在未來的歲月里,她一直奮戰(zhàn)在自己的崗位上,藏起鋒芒,繼續(xù)做祖國背后默默的建設者,一身傲骨只為國。1972年,她擔任大型國產(chǎn)擴散機4號機的總設計師,帶領團隊親自參與設計制造,歷經(jīng)19年終于獲得了激光分離濃縮軸技術,這一技術為往后我國科研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2年的王承書已經(jīng)80歲高齡,對待工作的她一向兢兢業(yè)業(yè),恨不得有一百個分身,24小時連軸轉,連續(xù)的高強度工作,及其耗費心神,多年來積攢出來的病痛也接二連三找到她。
由于要經(jīng)常研究資料,計算數(shù)據(jù),使她患上了白內(nèi)障,給她診治的醫(yī)生建議她用進口藥,但她卻說我都這把年紀了,不必要將錢浪費在自己身上,研究數(shù)據(jù)看東西時就用放大鏡一個一個看。
其實多年以來她一直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資拿出來交黨費,用來置辦一些科研所需物資,還有一部分用來資助一些家境困難的學生和同事。她的丈夫張文裕也在這年因病逝世,她將兩人這些年所有的積蓄用丈夫的名義捐了出去,在西藏一個偏遠地區(qū)建了一所“張文裕希望小學”。
她心系教育,渴望能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這是她對自己丈夫的深情告白,亦是對祖國母親的熱切期盼。
一朝入黨,終身黨員,她時刻秉承著作為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員的愛國主義精神,至死不渝,她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卻是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人,是一個心懷民族大義的偉大人物,到死她都要將自己對于祖國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
1994年6月18日,她留下遺囑將自己的遺體捐獻作為醫(yī)學研究,從此悄然離開人世。
后人在整理她的書籍時,偶然看到了一張發(fā)黃的字條,依稀可見上面寫著“無論在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她,做到了,拼盡了自己的一生。
她的一生是燦爛的,為了她熱愛的事業(yè),熱愛的祖國 用盡了所有的激情。
他的一生是清貧的,對自己謹行儉用,對他人慷慨相助。
讓我想起了克林凱爾的一句話:真正的偉人往往是平凡的,他們的行為既不做作,也不虛飾。
王承書
她無愧于“中國的居里夫人”這個稱號,對于這個從享譽國際的物理學家到為祖國建設設默默無聞銷聲匿跡了三十余年的王承書來說,任何用于贊揚她的華麗的辭藻都顯得有些過于蒼白了些!
她的一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至死才方為人所知。她所作的一切都在讓我們感動著,她的事跡深深的撼動中華兒女的心,她吃苦耐勞,為國獻身的精神將會影響這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如今歲月悠長,山河已無恙。硝煙散盡,盡是曙光,這大好盛世如您所愿,王承書先生 謝謝您。
吾輩亦當承先輩之志,繼往開來,強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