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市區(qū)游歷 ,匆匆走了幾個地方,作此四記,絕不足以概括安慶,僅作備忘而已。
一、迎江寺前望皖江
安慶在安徽省的西南部,坐在長江的北岸。長江從江西九江向東流到安慶,支流皖河匯入,安徽人便把從安慶到馬鞍山的安徽省內(nèi)的長江河段,稱作“皖江”?!鞍税倮锿罱边@個詞兒,就是這樣來的。
落腳安慶,便先到了面江而立的迎江寺。寺門離江邊也就50米左右,寺門兩邊各置巨大鐵錨一個,挺有特點,想必是鎮(zhèn)水固城之意吧。從寺里出來,站在江邊,望著寬闊的皖江江面,左手是安慶長江大橋,右手便是安慶港。在江邊散步的一位當?shù)厝烁嬖V我:大橋建成快10年了,原來安慶上游九江有一座,下游銅陵有一座,現(xiàn)在安慶也有了,過江就方便多了。他還說長江下游過來的5000噸級的海輪,到了安慶碼頭后,便不能再溯江而上了,要在安慶卸貨折返。
安慶市區(qū)內(nèi)面皖江而立的迎江寺,最早建于宋代,被譽為“安徽首剎”。從寺門前擺放的一對兒大鐵錨,便能夠看出這座江邊城市的特色
迎江寺內(nèi)宋代建的振風塔,寺內(nèi)介紹說振風塔規(guī)模僅次于定州塔,在國內(nèi)古塔里排名第二。當?shù)赜姓f法:安慶地形狀似一條船,振風塔恰是安慶的桅桿
轉(zhuǎn)用網(wǎng)上查到的迎江寺、振風塔與長江同框照
從迎江寺前的江邊遠望西邊的2004年才落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大橋
從迎江寺前的江邊遠望東邊的5000噸級海輪入長江的終點港——安慶港
二、近代洋務(wù)第一所
安徽省由古代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組合而成。自清乾隆年間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所在地。
我認為安慶的名聲和影響力陡增,是從近代的開始的。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清末洋務(wù)運動中,曾國藩在這里創(chuàng)辦的安慶軍械所,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企業(yè)。中國自造的第一支槍、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臺蒸汽動力船等,均出自安慶。在安慶文物協(xié)會所在的皖江文化園中參觀,見到了一幅當年安慶軍械所負責人容閎的舊照,中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就是經(jīng)他手而派出的。
在安慶市內(nèi)的“皖江文化園”門前留影
安慶市區(qū)皖江文化園內(nèi)的“皖江文化展示館”
皖江文化園內(nèi)張掛的容閎的照片:照片注解說他是中國留學生之父
皖江文化園內(nèi)張掛的當年淮軍照片:洋務(wù)運動的內(nèi)容之一是模仿西方的方法編練近代化陸海軍,安徽籍的洋務(wù)運動領(lǐng)袖李鴻章是淮軍的創(chuàng)建者
三、黃梅戲和京劇的源頭
我于戲劇,比如京劇、昆曲這些“雅類”的劇種,即便是使勁兒地聽使勁兒地看,也一向是聽不大懂;可是,聽黃梅戲、豫劇這類“俗類”劇種,卻一聽即入,甚至還能陶然其中。這次到安慶,方知黃梅戲和京劇都形成于這里,“雅”“俗”同源,這個現(xiàn)象頗有趣,值得研究。
有一種說法,黃梅戲是從湖北黃梅的黃梅小調(diào)(也叫采茶調(diào))演變而來的,這種小調(diào)兒逐步向東擴展,在安慶這個大地方最終形成了黃梅戲這一劇種。幾年前,安慶市區(qū)建起了全國唯一一家黃梅戲博物館,館的規(guī)模不小,全面細致地展覽介紹了黃梅戲這一劇種的形成發(fā)展歷程、劇種特色及其影響。在館里聽著嚴鳳英優(yōu)美唱段的錄音,凝視這位30多歲便意外離世的偉大演員的照片,覺得一種地方藝術(shù)、一個本土藝術(shù)家,其實就是當?shù)氐撵n麗名片和logo呀!展館的一名保安對我說:“嚴鳳英以后,就沒人了”!他了解的一定比我多,他的話,我沒有全懂,但似乎又懂得了一些。
坐落在安慶市內(nèi)的“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及與其一體的“黃梅戲藝術(shù)中心”
黃梅戲博物館院內(nèi)介紹“黃梅戲”石標牌
在黃梅戲博物館門前留影
黃梅戲博物館內(nèi)展覽的伴奏樂器和劇裝
嚴鳳英和王少舫表演《天仙配》的劇照。館中循環(huán)播放著嚴鳳英在《天仙配》中的精彩唱段,她的嗓音甜美,充滿磁性。展覽詞中說:嚴鳳英將黃梅戲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也是從《天仙配》里才感受到了黃梅戲的魅力
黃梅戲博物館內(nèi)介紹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shù)家嚴鳳英的專題部分。嚴鳳英是偉大的藝術(shù)家,她的表演帶給人們歡樂的享受,但她個人的命運卻飽含悲愴
資料顯示: 清乾隆皇帝年八十大壽那年(1790年)及后來陸續(xù)進京獻演的“四大徽班”的演員是清一色的安慶人。在嘉慶、道光年間,這些進京的安慶演員們,在徽戲的基礎(chǔ)上,吸收京腔、秦腔、昆曲等劇種的因素,創(chuàng)造出了“京劇”這種戲曲形式。對京劇形成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程長庚,被譽為“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他就是安慶(潛山)人?,F(xiàn)在潛山縣的程長庚故居已經(jīng)對游客開放,本想去看看,聽說來回要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時間實在安排不出來,遂放棄,順記一筆于此。
安慶市潛山縣的程長庚故居展館內(nèi)的序言?!盎瞻囝I(lǐng)袖”、“京劇鼻祖”,表面在說一人,其實更是說明京劇之源。轉(zhuǎn)用網(wǎng)上照片
四、中共鼻祖陳獨秀:安慶人
中共鼻祖陳獨秀墓廬和陳獨秀紀念館,在安慶市北郊的火龍山下。早就想來安慶拜謁,今日打車專程參觀祭拜,記下如下文字:
出生在安慶市懷寧的陳獨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中共一大到五大的第一把手。近百年前,他與安徽同鄉(xiāng)胡適在北大當教授拿260塊大洋薪水,而當時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的毛澤東,只掙8塊。胡適“五四”后批評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過于激進;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當時的中共高層卻批判陳獨秀消極,開除了他的黨籍。陳拒絕認“錯”,后因貧病交加,于1942年抗戰(zhàn)期間病歿于四川江津,有記載是由原北大諸位同仁出資,方得以裝斂下葬。另一曾任中共領(lǐng)袖的瞿秋白,曾認為他自己一生的悲劇就在于一介書生從了政。我以為陳獨秀也相類似,陳性情率真、剛愎不阿,是好的思想者,但這也許恰是入世從政之不足。放大看看刻在他墓前的、近百年前他在他主編的劃時代的《新青年》雜志上的文字吧!還有他高喊的“民主”“科學”口號,也被雕在墓園的入口牌樓上,穿透了時空,至今回蕩……
陳獨秀園入門牌坊,兩邊書有陳獨秀最先提出的“民主”和“科學”四個大字
安慶陳獨秀園中的陳獨秀全身雕像
安慶陳獨秀墓廬。1942年陳獨秀病逝于四川江津,遂安葬在當?shù)?。后陳獨秀之子陳松年遵父親遺囑,于1947年將其靈柩從江津遷回安慶。近十余來年,國家、安徽省及安慶市以此墓為基礎(chǔ),投資建起了規(guī)模頗為宏大的陳獨秀園
陳獨秀園中,建有陳獨秀紀念館,展覽有關(guān)陳獨秀的生平事跡
陳獨秀紀念館內(nèi)張掛的毛澤東談陳獨秀的文字,其中說到陳獨秀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中國共產(chǎn)黨是由陳獨秀“集合起來”的
館內(nèi)展出的晚年陳獨秀顛沛流離貧病交加及逝世并葬于江津的部分圖文資料
館中展覽介紹,陳獨秀和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都是中共五大的中央委員,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這兩個兒子被國民黨所殺害
館內(nèi)展出的陳獨秀致他的新文化運動同儕、安徽同鄉(xiāng)胡適的信札。此二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陳獨秀園中書本樣式的石雕:鐫刻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他所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第一期上(第二期起更名為《新青年》)所撰寫的發(fā)刊詞:“民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文此雜志的誕生為標志,在中國興起了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也被稱作新文化運動。說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皆自此而來
2013.9.26 記于安慶
(此文為“安徽行過”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