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年頭,好像帶手表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看時間的功能被手機取代后,
手表也就變成了彰顯個性和品味的藝術品。
可我理解不了的是,
把手表塞在嘴里就是所謂的藝術?
最近,有一家名為“WUSSA”的潮牌手表被推上了微博熱搜。
它是一家在中國上海創(chuàng)辦的國產潮流手表品牌。
品牌號稱以“無畏生長,無懼探索”為理念,
致力于將潮流元素與設計相結合的新時代腕表品牌之一。
理念很美好,現實卻很荒誕。
所謂的潮流元素,新時代思想,
就是找一個漂亮的女模特,
用露骨的性暗示宣傳自己的產品。
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
女模特直接被手表捆綁,
嘴巴直接被表盤堵住。
但是男模特拍攝的廣告卻十分正常。
在網上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官方坐不住開始出面回應。
該潮牌團隊發(fā)長文回應稱,
這個系列從最開始的策劃到實施,
主題均為“別被時間束縛,讓時間說真話”。
而非像網絡上說的那種,
斷章取義的“擦邊主題”和所謂的“厭女主題”。
圖中還稱該品牌團隊70%為女性,
圖片的設計是她們結合自身的感受和經歷,
想將這種痛苦更直觀地表現出來。
其團隊不能容忍“斷章取義”的方式,
惡意歪曲和抹黑他們的表達。
這樣堂而皇之的解釋,
網友們當然不買賬。
面對著更多理性的質疑,
官方總是能及時作出解釋和回應。
模特身上的捆綁,是想表達:
時間是捆綁你的繩,
但時間也可以證明你,為你發(fā)聲。
-2-
WUSSA團隊想要打破常規(guī),
掙脫束縛的思想本沒有錯。
可使用女性擦邊營銷的方法宣傳產品,
真的沒有什么好辯解的。
幾年前,絕味鴨脖店鋪雙11促銷頁面驚爆網絡。
在這張意義不明的圖片旁邊,
還配有文字“鮮嫩多汁,想要嗎?”
而就在網友紛紛口誅筆伐的時候,
鴨脖的官方公眾號又發(fā)布了一篇文章。
他們不光沒有悔改,
惡心程度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按理說,人類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
大家呼吁思想解放,
平等尊重這么多年,
多少會有點進步吧?
可今年的擦邊營銷更是層出不窮。
君樂寶旗下的牛奶品牌悅鮮活。
文案“專釣女性,虛鉤以待”
網紅美容儀品牌Ulike脫毛儀廣告:
“沒有藍寶石,我不脫?!?/p>
寶潔公眾號推文:
《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聞一下!》
文中包含“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現在聞一下”
“女人頭發(fā)比男人臟一倍”
“再愛干凈的女人,內褲都比男人臟”
“男人足部細菌繁殖速率是400%,女人是2300%”等內容。
婦炎潔廣告:
“越來越黑我該怎么辦?”
“洗出少女粉!”
“中日韓三國社會調查顯示:83%的男性不愿意給伴侶……
的原因竟然是……下不去嘴。”
在無數消費女性的廣告被口誅筆伐的同時,
仍有企業(yè)前赴后繼地把物化女性的低俗玩笑作為宣傳手段,
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3-
世界知名創(chuàng)意機構Badger & Winters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Madonna Badger,
多次在國際上開展抗議物化女性的宣傳運動。
目的是喚起大眾對這一議題的重視。
讓廣告營銷和媒體改變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
在1990年代,Badger曾擔任Calvin Klein的創(chuàng)意主管,
主導制作出了一系列性感大片,
也讓Calvin Klein成為了性感的代名詞。
這樣的從業(yè)經歷也讓她對廣告物化女性的理解更為深刻。
Badger認為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應該遵守幾項原則:
一是看女性在這一場景中有沒有選擇或者話語權;
二是女性呈現的形象是不是現實生活中人類無法達到的;
三是看女性是否只被當成身體的某個部分,
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四是換位思考,想想看自己的姐妹、女兒,
或是自己被塑造成這樣的形象,能不能接受。
反物化女性宣傳語:
“我們不是說不讓你看女性,
相反,我們鼓勵你認識女性。”
坦誠來講,廣告創(chuàng)意當然可以有夸張,
也可以開玩笑。
可是,玩笑背后仍然傳達著企業(yè)的價值觀。
以女性為目標群體的品牌,
按理說不會故意去觸怒女性。
很有可能,這些創(chuàng)意廣告的制作團隊,
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對女性的冒犯。
他們只是有意無意地迎合著,
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并把這種迎合視為有價值的“創(chuàng)意”。
而這,才是最令人感到悲哀的。
-4-
我們應該正視一件事:
女性意識的覺醒會帶動男性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我們也應該相信:
歧視女性、物化女性的時代終將會遠去。
而它遠離的速度,
與每個人尤其每個女人都有關系。
當我們不自知地成為“催婚催生”的一份子時;
當我們面對自己孩子,
無意識說出“女孩就要有個女孩的樣子”時;
當我們能看到自己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時;
當我們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可以違背心意為家庭為孩子做出犧牲時;
當我們說“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掙錢養(yǎng)家”時;
當我們被尊稱一聲“女神”“女王”就沖動下單刷卡時,
都可以是我們反思和改變的機會。
我們更可能做的是:
能不能停下,
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保持反思,
面對那些習以為常的問題時,
多問幾個“為什么?憑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