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將官軍銜的典禮上,來自華東野戰(zhàn)軍,粟裕大將手下數(shù)一數(shù)二的猛將許世友,因為只是被授予上將軍銜,一開始是極其不服的。
在典禮上,向來直來直往的許世友將軍,直接對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粟裕是大將中的第一位,他可以排到后面去嘛。
言下之意面交是他認為自己,盡管不如粟裕,也應(yīng)該是大將才對,可就這時候總理說了一個名字——蕭克。
總理見許世友將軍不服氣,溫潤地跟他說:“蕭克也是上將嘛?!边@才讓許世友不再吭聲了。
那么蕭克將軍到底是何許人也?竟然能夠壓得一向桀驁不馴的許世友也甘拜下風,一聲不吭?
要知道老許將軍,這一輩子,可沒有幾個讓他服氣的人。
圖|蕭克將軍
蕭克將軍,不僅是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高級指揮員之一,更是最后一位辭世的紅軍首長級領(lǐng)導人,享年102歲,是開國元勛中少有的百歲老人。
蕭克將軍還是八路軍時期和賀帥一起搭班子的副手,是第一個帶隊上井岡山和毛主席匯合的將領(lǐng),也是參與南昌起義的共產(chǎn)黨元老。
在授勛典禮上,蕭克在55位開國上將當中,位居榜首,但是這樣的榮耀,很多人也認為,卻不足以匹配他的資歷和功勛。
在典禮前,大將許光達在聽說自己是大將,而蕭克才是上將的時候,還向中央國務(wù)院提出,辭去自己的大將軍銜,降為上將軍銜的意見。
因為在他看來,蕭克和王震將軍的功勞和成就,比他更大,這個大將的位置,理應(yīng)讓給他們。
其實不止是許光達將軍,當時很多將軍和戰(zhàn)士,都認為蕭克將軍獲得上將軍銜有點低了,應(yīng)該授予大將軍銜。
但是蕭克將軍卻不這樣想,他認為自己評不評銜,評上什么銜,這些一點都不重要,而真正讓他難受的,其實是是在新中國誕生的路上,犧牲的那些戰(zhàn)友,沒有能看到新中國成立。
圖|1937年的蕭克將軍
這可能就是老一輩革命人的高風亮節(jié),他們從來不爭個人名利,只是想著踏踏實實干好革命。
一、被愛國故事感動的文青少年
民間常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本性是固定的,小時候是什么樣子,這一輩子就注定是什么樣子的人。
蕭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縣泮頭小街田村。
據(jù)說蕭克出生的時候,正逢旭日東升之時,于是給他取的大名叫做蕭武毅。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介紹一下蕭克的父母了。
蕭克的父親,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文人一貫的脾性,就是望子成龍,希望蕭克將來成為國家棟梁,光耀門楣,所有才取了這么一個名字:蕭克,蕭武毅。
正所謂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蕭克的父親,雖然沒有入仕,但是作為一個老資歷的當?shù)匦悴?,并不妨礙他關(guān)心國家大事。
在很小的時候,蕭克的父親就開始跟他講歷史上那些愛國英雄的故事,比如岳飛、文天祥,并且滿懷期望地將蕭克送進了私塾學習。
在蕭克的回憶錄里,還記載著這樣一個小故事。
在他小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吃過晚飯之后,就喜歡到父親的書房看書。
有一次,小蕭克就翻到了《秋瑾的故事》,看得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哭了起來,父母聞聽都非常心疼,還以為兒子受什么委屈了。
等到他們推開書房的門,看著淚流滿面的兒子,詢問過后才知道,兒子不是被誰欺負了,而是因為《秋瑾的故事》太感人了,兒子之所以流淚,是被書中秋瑾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了。
蕭克還記得,當時的父親不自覺地就綻放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父親他所期待的,正是一個長大后能報國的兒子。
圖|蕭克
二、手握七塊大洋走上革命道路
從上面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出,蕭克將軍的童年和大部分抗戰(zhàn)時期的將軍相比,都要更加幸運,有著父母的愛和陪伴,有學上,有書讀。
其實,如果蕭克就這樣長大,直到邁入社會,那他的人生或許會截然不同,新中國可能也不會有一位蕭克將軍的存在。
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亦或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一位英雄,都會有一段艱難磨礪的歲月。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蕭克少年時,正是書生意氣,用功讀書的時候,噩耗到來了。
原本的小康之家遭遇了土匪惡霸的迫害,隨之驟然坍塌,父母家人都因此遭遇橫禍,從此蕭家再不復從前的幸福。
學而優(yōu)則明,通達的蕭克知道,這是家仇,更是社會的問題,這個國家病了,得治。
從小就人格獨立,心智成熟的蕭克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
相反,他心里燃起了一團火,他喜歡能夠改變當時那萬惡的世道,因此反而更加奮發(fā)圖強。
失去了家里的支持,蕭克一邊打工一邊上學,這更加幫助他增長了見識,在這段時間里,他接觸到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和一大批國民愛國團體,并迅速地樹立了自己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
1925年冬,蕭克正式完成了在嘉禾縣甲種簡易師范學校的學業(yè),在踏出校門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準備投身革命。
在蕭克將軍的回憶錄里有著這樣的記載:
那是一個北風凜冽的早晨,他在孫文先生三民主義的感召下,懷揣著借來的七塊大洋,以及一幅粗糙的手繪地圖,就動身啟程了。
他的目的地是哪?
是廣州,是當時革命斗爭如火如荼的中國南方。
彼時的廣州,是中國革命斗爭最激烈也是最成功的地方,更是所有希望改變舊世界的理想青年所心神向往之地。
1926年初,剛剛來到廣州不久的蕭克,就立即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事業(yè)當中。
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正在招募學生,蕭克當即就報名了。
據(jù)說在當時報名的所有學生中,蕭克是文采是最好,畢竟在當時有一個良好家境,可以自由從學的人,并不大。
于是,成績名列前茅的蕭克,很快就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錄取了。
圖|黃埔軍校
之后的事情就不難想到了,大家都知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在之后就被劃給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蕭克也就成為黃埔的學生,與伍中豪將軍、劉志丹將軍共同成為黃埔第四期學生。
三、積極地從國民黨走向共產(chǎn)黨
1926年10月,蕭克從黃埔四期畢業(yè)后,隨即加入國民革命軍,一開始是被分到補充第五團的輜重隊當兵器員,成為了蔣介石所指揮北伐東路軍中的一員。
1927年2月,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開始,蕭克親眼目睹了蔣介石的倒行逆施和政治獨裁,完全違背了孫中山立下的三民主義,于是他憤然離開了蔣指揮的北伐東路軍。
之后,蕭克從浙江返回武昌,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葉挺任師長的第二十四師七十一團三連,擔任連政治指導員。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里,蕭克接觸到了共產(chǎn)主義,并且開始積極地學習和靠近共產(chǎn)主義思想,尤其是當時的連長鄭鳴英,更是對他做出了積極正確的引導。
之后,蕭克的預(yù)感成真。
本來北伐軍正勢如破竹,眼看國共合作的革命事業(yè)即將完成,蔣介石卻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和北方軍閥達成協(xié)議,背叛革命。
形勢急轉(zhuǎn)直下,面對蔣介石的出賣,進步工人和共產(chǎn)黨人陷入了巨大的威脅,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爆發(fā),大量思想進步的人士遭到了國民黨的通緝、追殺。
5月30日,由于蕭克在戰(zhàn)場上突出表現(xiàn),被調(diào)到第四連任代理連長。
也就是在蕭克走馬上任之前,作為共產(chǎn)黨員的三連連長鄭鳴英告正式向他發(fā)出來邀請:“你想加入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同意了,今晚就舉行入黨宣誓。”
當晚,蕭克在黨旗莊嚴地舉手宣誓:“努力革命,服從組織,階級斗爭,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闭匠蔀榱艘幻伯a(chǎn)黨員。
四、義無反顧的參加南昌起義
1927年5月21日,隨著許克祥在長沙發(fā)動了”馬日事變”,白色恐怖的氣氛蔓延到了全國,所有進步人士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場屬于共產(chǎn)黨人自己的武裝革命勢在必行。
槍桿子底下出政權(quán),隨著毛代表在黨的最高會議“八七”會議上,根據(jù)中國革命斗爭的危急現(xiàn)狀,提出這個著名論斷后,一些認知清醒進步人士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一場武裝起義,共產(chǎn)黨人的第一槍,必須盡快打響。
而蕭克,則是一直義無反顧地在葉挺的帶領(lǐng)下,決定地跟著黨走,無怨無悔。
時間拉到同年八月,共產(chǎn)黨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在南昌打響,蕭克就是帶領(lǐng)戰(zhàn)士沖鋒在最前的將領(lǐng)。
圖|南昌起義
可以說南昌起義,是蕭克革命生涯早期最光榮的一個篇章,蕭克更是南昌起義的核心成員之一。
從中共中央決定舉行南昌起義起,蕭克就已經(jīng)接到了相關(guān)的任務(wù)。
蕭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一團八連指導員,他所在的部隊奉調(diào)從九江出發(fā),在7月31日抵達南昌,駐扎城南松柏巷天主堂附近,為起義做準備。
蕭克團部接到的任務(wù)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駐扎在匡廬中學內(nèi)歸附汪精衛(wèi)集團的第六軍五十七團。
7月31日晚,為了給行動做準備,蕭克提前就帶著十幾名官兵,以逛街為名開始偵查,只為了摸清了敵人的情況。
蕭克在回憶錄里記載當時自己的心情,其實是因為革命行動而十分激動,才導致當晚無法入睡,于是才做出了出去偵查的行為。
事實證明,所有的準備都是有必要的,8月1日凌晨2時,隨著葉挺、朱德等人的一聲令下,蕭克率部在營長廖快虎的指揮下,迅速向五十七團發(fā)起了猛烈進攻,并很快擊破了五十七團的防守。
隨后,蕭克又配合工人糾察隊和公安局的警士,對敵人進行狙擊,天明前后,敵五十七團全軍繳械投降。
此時,蕭克充分發(fā)揮了自己文學青年的特長,進行了一番激昂的演講,爭取了不少人參加起義隊伍。
在經(jīng)歷了長達4小時的激戰(zhàn)后,起義軍終于取得偉大勝利,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
五、南昌起義失敗后堅持戰(zhàn)斗
南昌起義,是共產(chǎn)主義武裝革命的第一槍,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其歷史意義雖然十分重大。
但南昌一戰(zhàn)之后,起義軍覺得,南昌是一座孤城,若是久守,必然陷入四面重敵的合圍之中。
于是,部隊決定南撤到潮汕地區(qū)整合實力,在籌備圍攻廣州。
圖|南昌起義軍隊
在南下的途中,南昌起義部隊,遭到了國民黨各軍的聯(lián)合圍剿,最終陷入了無險可據(jù),無城可守的艱難地境。
再加上彈藥糧草等補充問題,政治宣傳和思想工作的不足,以及蔡廷鍇背叛革命的行為,盡管戰(zhàn)士們頑強拼搏不懼生死,南昌起義軍各個部隊最終都被打散,蕭克也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
同年11月初,蕭克輾轉(zhuǎn)流落到廣州,卻發(fā)現(xiàn),原本作為革命根據(jù)地的廣州,早以及失去了昔日的革命環(huán)境。
街道上滿是反動派,軍警林立,崗哨森嚴,全城都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而當時,和部隊走散的蕭克,不僅找不到組織,更是連吃飯都成為了問題,是真正的囊空如洗,饑腸轆轆,完全就淪為了乞丐。
沒有辦法,先謀生再謀存。存,為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蕭克只得放下自己原本的驕傲。
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在大街上向路人乞討,但是在戰(zhàn)亂年間,大家都自顧不暇,這招的效果當然不會好。
之后,蕭克又寫了一篇自述,在里面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出身、學歷,在北伐軍中的經(jīng)歷,內(nèi)容哀怨真切,極其感染力。
圖|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他拿著這篇文章去給別人看,爭取有文化的人同情。
果然,不少人看了蕭克的自述,都唏噓不已,有人掏出點錢給他。
這樣,蕭克有了幾塊錢,終于暫時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但是蕭克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在生活問題解決之后,他就開始在廣東潮汕地區(qū)繼續(xù)組織部隊,跟敵人抗爭。
但是敵人顯然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一直在到處發(fā)布貼印有他頭像的通緝令。
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蕭克繼續(xù)扮演了好幾個月的乞丐,他在大街上破衣爛衫,給自己進行偽裝,一邊討飯,一路悄悄打聽,希望能重新歸隊。
當時的天氣已經(jīng)臨近入冬,就算是廣東也已經(jīng)轉(zhuǎn)涼,為了自己的安全,蕭克只能睡破廟和街頭。
但是哪怕陷入了這樣的低潮,他也沒有背叛革命,而是一直堅持著,鼓勵自己堅定信念,無論如何,不做逃兵,不做叛徒。
1928年1月,終于蕭克到達了宜章縣,并在這里組建了一支自己的游擊隊,還在之后領(lǐng)導這支隊伍參加了著名的湘南起義。
六、舉行湘南起義,走向井岡山和毛主席匯合
當時在廣州的蕭克,并沒有久留,用僅剩的錢找到機會就買了火車離開了廣州,他這次的目的地是毛代表所在的湘南,也是自己的老家湘南,他打算回老家組建一支自己的部隊,繼續(xù)革命道路,而這時的毛澤東正在湖南籌備秋收起義。
回到湖南的蕭克找到了自己一位名叫蕭亮的親戚,他們兩還是十分要好高小同學,早些年,蕭克離開嘉禾去廣州投考軍校,就是從蕭亮家走的。
之后,他們兩個一個在廣州,一個在長沙,都不約而同地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在一番深度的交談之下,蕭克才知道,蕭亮也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
通過蕭亮,蕭克終于找到了黨組織,在離他們家鄉(xiāng)沙田圩10公里的牛頭汾,就是臨武縣中共支部的聯(lián)絡(luò)點,而蕭亮,恰好就是那個支部的成員。
次日,蕭克跟著蕭亮一起,會見了當?shù)氐狞h支部負責人賀輝庭。
賀輝庭鄭重地對蕭克說:“臨武支部研究決定,恢復你的黨籍?!?/p>
可以想象,這句話對于蕭克是何等的重要。
后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聽了這句話,我激動得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但只對賀書記說了一句‘我終于找到黨了!”
當天,蕭克就留在了牛頭汾,參加臨武中共支部的工作。
之后,隨著1928年1月至4月底,湘南起義的爆發(fā),蕭克也在宜章縣的毫石村,任獨立營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發(fā)起并參加了暴動。
1928年4月上旬,所有參與湘南起義的部隊,因為國民黨的圍剿合攻,向井岡山撤退。
蕭克接到的命令是奉命率獨立營翻過騎田嶺山峰向東轉(zhuǎn)移。
4月中旬,蕭克的獨立營進入資興縣的龍溪洞,就是在這里他遇見了毛主席。
圖|井岡山會師
原來是毛主席在井岡山上得到了湘南特委指示,要分三路往湘南接應(yīng)領(lǐng)導湘南起義的朱德、陳毅部隊,卻沒有想到,在資興龍溪洞,毛澤東沒接到朱德,先接到蕭克率領(lǐng)的獨立營。
就這樣,蕭克的部隊,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支走上井岡山和毛澤東匯合的革命隊伍。
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蕭克并不知道是主席在這里等人,還以為是敵人,正要準備下令戰(zhàn)斗。
還是主席及時認出了這是湘南起義的部隊,安排當時的第一連連長陳毅安過來聯(lián)系,才避免了一場誤斗。
毛澤東與蕭克見面握手時,還曾風趣地說:“好哇,沒接到朱德,接到個蕭克!”
蕭克后來回憶說,大革命時期他就為毛作品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心中對毛主席仰慕已久。
龍溪洞巧遇毛澤東,可謂天意。
其時雙雙都打紅旗,毛澤東率領(lǐng)的部隊是“大紅軍”,彼此見面欣喜若狂,如見兄弟。
帶有幾分傳奇色彩的龍溪洞巧遇,為蕭克輝煌的革命生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蕭克后來回憶道:“在龍溪洞休整了一兩天,就在毛澤東的率領(lǐng)下向井岡山前進?!?/p>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蕭克不僅功勛卓著,更是革命隊伍里資歷最老的一位老人。
那么又到底是為什么,沒有被評為大將呢?
具體原因,讓我們在明天的文章為大家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