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蜿蜒的河溫柔地擁抱著懷里的島,四處的丘陵像是無言的守衛(wèi)肅穆地挺立在那。
這里是藏傳佛教久負盛名的清修之地,這里有最嚴苛的清規(guī)戒律,這里也有最特別的修行者公約。
這里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的阿察鄉(xiāng),海拔四千多米。
山坡上是亞青寺,小河內是覺姆島。
一座小小的覺姆島生活著超過兩萬人,她們都是“覺姆”,也就是漢語的“仙女”、“圣女”、“女修道者”。
這座小島對她們來說是絕對安全的避世之地,因為成年男性謝絕上島。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座“尼姑島”還有哪些故事呢?
一、覺姆島的故事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的阿察鄉(xiāng)里有一座被群山環(huán)繞的小島。
要到那里去,需要出甘孜向西而去,跨越一路的荒蕪與山丘。
亞青寺
再翻越兩座四千多米海拔的卓達拉山和海子山,才能來到這片寂靜的世外之地——亞青寺。
亞青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修行圣地,許多人剛剛來這里,還以為自己到了幾百公里外的色達。
同樣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同樣是一片藏傳佛教的典型建筑,同樣是穿著僧袍的修行者。
初來到亞青寺,很難看到它與色達不同的地方。
只有走進去,才能看到這里是一片比色達更加原始、更加純粹地修行圣地。
亞青寺是個包容的地方,不管男修行者扎巴還是女修行者覺姆都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歸宿。
不過這里也有一點小特殊,以河流為界,河流內的小島名為覺姆島。
顧名思義,住的都是女修覺姆。
而河流外,包圍小島與河流的丘陵上是扎巴們的住所,他們互不侵擾。
亞青寺共分為八個洲,扎巴區(qū)分為五個洲:法性光明洲、輪涅法性洲、普賢靜慮洲、大樂解脫道洲、明體自解脫洲;覺姆區(qū)分為三個洲:樂空雙運洲、普賢大樂洲及二諦雙運洲。
在亞青寺的東南面,有一座修行山。
站在那里,可以俯覽整座島嶼的風光。
那里也有一個最顯眼的建筑——一座蓮花生大師的雕像。
桑耶寺
這是亞青寺的地標,也是這里唯一一座大型佛雕。
而這座蓮花生大師的雕像前就是亞青寺唯一一座迎接外客的地方,亞青賓館。
昌曲河,也就是環(huán)繞在覺姆島旁邊的那條河,它的外圍有一圈佛塔林。
傳說如果有什么疾病,可以在這里轉圈,轉上一百圈,就能有一個新的輪回——恢復健康。
亞青寺的主殿被稱為“圓滿光明殿”,它的“原型”是著名的桑耶寺主殿“鄔孜大殿”,這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寺。
既是久負盛名的歷史名寺,建筑風格自然雄偉大氣。
仿它而建的“圓滿光明殿”自然也氣勢非凡,內部有著160根立柱,墻繪壁畫也精美非凡。
每當晨光升起,金燦燦的朝陽灑在小島上,為小島籠罩上一層圣光。
隨著第一縷晨曦敲響窗牖,覺姆和扎巴們就開始了自己一天的修行,整個青亞寺都醒了過來。
他們穿好僧衣,迎著朝陽出發(fā),在晨光的掩映下走向山巒。
這是他們每天的第一課——轉山。
所謂轉山是藏傳佛教中向佛祖表示虔誠的儀式,他們會圍繞著山巒,或走或跪,轉上一整圈。
傳說要是能找到“神山”,轉山一圈就可以洗盡一生罪孽。
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
總之,轉山對藏傳佛教的修道者來說,是一件無比神圣的事情。
在亞青寺,有些修行者會把轉山視為最重要的功課,從日出到日落,都能看到他們轉山的身影。
亞青寺也是一個龐大的佛學院,他們會為修行者提供一些修學內容。
所以這里也修有大型的經堂,會有大師給修行者們講經說法。
當太陽落下,夕陽籠罩在亞青寺的土地上,三三兩兩的修行者結束了一天的修行,回到自己的家中,亞青寺也陷入了沉寂。
這是一座沒有太多現(xiàn)代化設施的島,所以夜色籠罩下只有隱約的燭光。
與燭光照應的是滿天的星河,閃爍迷離的,卻又仿佛觸手可及。
這里是四千米海拔的高原,沒有工業(yè)污染也沒有燈光污染,純粹的星光鋪滿了深藍色的天空,也沉入了每個修道者的睡夢中。
從朝陽到晚霞,從晚霞到星辰,亞青寺的每一天都美麗而沉靜。
二、亞青寺的修行世界
覺姆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座座紅色的小房子,那是覺姆們親手建造的家園。
紅色對這些修道者來說是最神圣的顏色,所以她們用這樣的顏色裝飾自己的屋子,身上的僧衣也是這樣的色彩。
實際上,扎巴們的居所那里也豎立著一棟棟這樣的小屋子。
通常小屋只有一米多高,成年人進入還需要低頭,也只能容一個人身居其中。
這些小屋都是修道者們一磚一瓦,親手建造的。
大多數(shù)修道者們在修建房屋時都會選擇就地取材,因此木質的小屋是這里最常見的小屋。
當然,因為修道者們來自五湖四海,俗家身份更是五花八門。
因此,有些對生活稍講究些的會選擇運來磚瓦搭建小屋,但有些卻只是撿些塑料紙一類搭建小屋。
但總的來說,這小小的紅色屋子都將簡樸與苦修結合到底。
也不會有修道者因為別人住什么地方而產生怎么樣的看法,在他們眼里眾生平等。
當然,覺姆和扎巴的小屋也是稍有一些區(qū)別的。
比如,扎巴的小屋大多外觀光禿禿的,內里也沒什么裝飾。
但覺姆不一樣,女孩子心里總會多一份細膩。
她們偶爾會撿一些漂亮的塑料紙或其他,用來裝飾屋子的外墻。
而那些被丟棄的塑料瓶更是經他們的巧手變成了小花瓶,再摘一兩朵小野花,就成了屋內精致的裝飾品。
這樣窄小的紅色小屋,被游客們笑稱為“火柴盒”。
但可千萬別這樣和修道者們說,因為這有些冒犯。
對他們來說,這小小的房子是他們潛心修行的象征,也是他們信仰的寄托。
在覺姆島聚集了超過兩萬覺姆,她們中的大部分是藏民。
對藏民來說,出家是一件能給家族帶來榮耀的事情,所以女孩子要出家也不會被家族阻攔。
當然,對貧苦人家來說,送女孩兒來修行也是一個好出路。
首先就是寺院一般會承擔修道者的食宿,雖然靠她們自力更生、生活清苦,但起碼能活下去。
所以,家里實在貧困得過不下去了,送孩子出家就是一條出路。
其次要學佛就要看得懂佛經,聽得懂佛理。
所以,寺廟也會教修道者們識字讀書,這也是女孩子“上學”的一條路子。
不過大多數(shù)來到覺姆島的覺姆都是潛心佛理的修道者,她們心思純粹,只是為了修道。
覺姆們都相信今生的苦修,才能修得來世的美好。
在覺姆島,不管之前是什么身份,來到這里就要學會獨自生活。
在這里沒什么男女差別,體力活給扎巴干的說法。
覺姆們要吃飯,就要自己打水、砍柴,或者自己下山搬煤氣罐。
覺姆們要洗衣、洗澡,更是要自己打水、燒水。
其實大部分覺姆們的生活沒有那么拮據(jù),除了自己本身的財產,寺院也會每月給她們300元的生活補貼。
這些錢會交給修道者們自由支配,原則上她們是可以去餐館里用餐的。
但她們覺得,苦修苦修要苦才能修,所以自己動手打理生活是她們修行的一部分。
除了這些以外,這里的覺姆們也會遵守最基本的戒律——茹素。
在這里,整座島都是找不到葷腥的,所有人都只吃素。
也許也是因為這個,這里的小動物們過得十分自在
如果去到那里,時常能看到潔白的小羊悠閑踱步在草坪上,對來往的人群毫無懼意。
另外,在亞青寺還有一個小規(guī)矩,入夜后禁止離開小屋。
每當夜幕降臨,所有修行者都會回到自己的小屋里,靜修打坐。
夜里更是禁止交易,無論你有多需要那件東西,也不能去買。
每年藏歷的6月末,亞青寺還會舉辦一次盛大的法會。
那時,成千上萬的信徒會聚集在一起跳金剛歌舞。
金剛歌舞是藏傳佛教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眾生的故事。
藏傳佛教的修行者們認為這種歌舞有“見即解脫”的功德。
亞青寺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矩——百日閉關期。
在每年11月時,亞青寺的覺姆和扎巴們會回到自己的小屋內,閉關打坐修行。
這“百日閉關”雖說是百日,實際則是108天。
有人這樣解釋為什么是108天:
這是世間所有苦難的總和,四方(東南西北)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 三念(貪嗔癡)=108。
當然,閉關也不是誰都能進行的。
在百日閉關開始前,亞青寺的上師會對意愿參與的修行者進行三次考核。
考核通過的,將學習頓超的修法以及更精深的修行方法,一并進行灌頂。
之后,還會被要求下山體檢,身體健康的人才能進入到這百日閉關期中。
在這期間,修道者要做到“三閉關”——身閉關不被他人所見,語閉關不染庸俗之語,意閉關遠離貪嗔分別。
當百日閉關期結束,阿秋大師會組織最后的考核。
每年參加百日閉關的那么多修行者中只有很少能得到阿秋大師的認可,據(jù)說比例不到3%。
對亞青寺的修行者來說,通過阿秋大師的考驗不僅僅是對他們自身的認可和無與倫比的榮耀,更是離信仰更進一步的象征。
另外,如果通過了百日閉關期的考驗,修行者們將被調往其他寺院繼續(xù)修行。
而那些沒能通過的修行者們,就只能繼續(xù)在這苦修,參加來年的百日閉關。
佛法看機緣和悟性,有的修行者來此不過三五年就學成離開,有的修行者卻一輩子都在這里尋找屬于自己的真諦。
三、覺姆島,男士止步
亞青寺在過去是鮮少有外人到訪的。
所以一開始,游客并不被準許到覺姆島上參觀,只能在外面的山坡上遠眺。
但近些年,亞青寺逐漸接受了旅游開發(fā)。
亞青寺的修行者們雖然并不熱心交際,但有機會讓他人領悟佛法的精妙,他們還是很愿意的。
于是,時常能看到這樣一幅場景:
一個穿著僧衣的覺姆或扎巴旁邊跟著一個來此游玩的游客,他們會耐心的給游客們講解著佛經中的故事。
有些本就禮佛的游客,更是在這里找到了知音,與當?shù)氐挠X姆們一起探討佛法。
不過,要注意一點,經堂是游客禁區(qū)。
游客可以在外面觀望或聽修行者們“上課”,但千萬不能踏入。
亞青寺濃厚的修行氛圍,不但吸引著眾多游客慕名而來,也吸引著許多外族的藏傳佛教的弟子來此。
他們中有不少不僅僅是來此游歷,更是為自己以后的修行生活做計劃。
比如,老了退休以后,是不是會選擇來這里悟道。
亞青寺是一個隔絕娛樂的地方,這里沒有網絡、沒有手機電腦,有的只有虔誠的修行者、一座座小紅房子和巍峨的佛教建筑。
但濃厚的宗教氣息和異域文化,總能吸引來不少游客。
亞青寺雖然對外開放,但來這里也有嚴苛的要求。
比如進入時要刷身份證、刷臉,在島內要跟著修行者們一起吃素。
游客們在遵守規(guī)定的條件下也可以進入到覺姆島內,但覺姆島謝絕男士的踏足。
正如上文所說,一條昌曲河將亞青寺一分為二,覺姆島上只有覺姆居住,覺姆島外只有扎巴居住。
他們之間偶爾會在經堂內談論佛法,但絕不會出現(xiàn)相互打擾的現(xiàn)象。
扎巴都不能踏入覺姆島,自然也不會對男性游客開放。
據(jù)了解,過去男性游客不能登島,只能在扎巴居所的山坡處遠眺覺姆島。
而這些年隨著旅游開發(fā)的需要,男性游客可以在覺姆島的外環(huán)路上行走,但禁止深入。
不過覺姆島倒也不是完全的女兒國,未成年男性還是被允許暫留在島上的。
他們大部分都是跟隨姐姐或家里其他女性長輩出家的。
年紀尚小的他們沒有任何自理能力,如果不跟著她們,恐怕沒幾天就得活不下去。
所以覺姆島對這些孩子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他們在島上生活修行。
但一旦成年,他們就需要搬離覺姆島,去到扎巴的居住區(qū)生活。
當然,他們也需要自己搭房子才能有個容身之所。
之后,他們就會像其他扎巴一樣開始自己的苦修生活。
亞青寺的日子,總是平靜而清苦的。
這里沒有商店,沒有娛樂設施,有的只是彎彎的昌曲河和遼闊的天空。
遠處的雪山蒼茫巍峨,入春后也終年不化。
但近處卻是茵茵綠草,生機勃勃。
紅色的小屋與雄偉的大殿都靜默的佇立于此,在藍天綠水的映襯下更顯畫意。
亞青寺雖然地處偏遠,但它無疑是美的,美得安靜卻又動人心魄。
置身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心靈的平靜,又會驚訝于這里無言的神圣與肅穆。
即使不信佛的人,也會被這里覺姆與扎巴的虔誠所感動。
想象一下,坐在亞青寺的草地上,旁邊是閃著金光的昌曲河,微風吹拂,送來遠處陣陣的梵音。
似乎一切煩惱都隨之消散。
這里就是亞青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如果有機會,你會去那里旅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