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免费|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本之道久久免费

      
      

            <dl id="hur0q"><div id="hur0q"></div></dl>

                生態(tài)頭條 – 毀滅時間表!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即將到達5個關鍵臨界點……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近期進行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溫上升1.1攝氏度,由此引發(fā)的氣候危機已經令世界瀕臨5個“災難性”臨界點,其中包括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等。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在《科學》雜志上刊文稱,他們評估了2008年以來的200多項研究,這些研究涉及過往臨界點、氣候觀測和建模,總共發(fā)現(xiàn)了16個臨界點的證據(jù),其中9個全球性臨界點包括: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南極西部冰蓋崩塌、南極東部一處冰蓋崩塌、南極東部另一處冰蓋崩塌、大西洋經圈翻轉環(huán)流(AMOC)局部崩潰、AMOC全部崩潰、亞馬孫雨林消亡、永久凍土融化,以及北極地區(qū)海冰在冬季流失。

                研究顯示,世界瀕臨五個危險的臨界點: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北大西洋一條關鍵洋流崩潰、富含碳的永久凍土突然融化、拉布拉多海對流的崩潰以及熱帶珊瑚礁的大規(guī)模死亡。

                從“可能”升級到“極可能”

                該研究報告稱,在氣溫升高1.5攝氏度(目前預計的最低升溫幅度)的情況下,這五個臨界點中的四個會從“有可能達到”變?yōu)椤昂苡锌赡苓_到”,另有五個臨界點變?yōu)椤坝锌赡苓_到”,包括北方大片森林發(fā)生變化和幾乎所有高山冰川消失。達到臨界點指的是,越過一個氣溫臨界值,導致氣候系統(tǒng)發(fā)生即使全球變暖結束也無法停止的變化。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戴維·阿姆斯特朗·麥凱博士表示,“我們可以看到南極西部和格陵蘭冰原部分地區(qū)、永久凍土區(qū)、亞馬孫雨林以及潛在的大西洋翻轉環(huán)流已經出現(xiàn)不穩(wěn)定跡象”。

                英國《衛(wèi)報》網站在9月8日的報道中指出,據(jù)科學家統(tǒng)計,全球升溫幅度至少需要達到2攝氏度才會觸發(fā)剩余六個臨界點。這些臨界點將在幾年到幾百年不等的時間里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稱:“在全球升溫幅度超過1攝氏度的情況下,地球已經離開了一個‘安全的’氣候狀態(tài)?!?/p>

                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尼可拉斯·伯爾斯教授說:“這份報告及時更新了地球上潛在臨界點的信息。在氣溫進一步上升的情況下,觸發(fā)臨界點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p>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發(fā)布的一份報告稱,在全球升溫2攝氏度的情況下,觸發(fā)氣候臨界點的風險會變得很大。

                達到臨界點的重要影響

                達到臨界點將給世界帶來重要影響,比如格陵蘭島冰蓋融化最終會導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北大西洋的關鍵洋流崩潰則會擾亂數(shù)十億人獲取食物所依賴的降雨。

                最近的研究顯示,亞馬孫雨林出現(xiàn)了不穩(wěn)定的跡象。亞馬孫雨林的消失將對全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以及格陵蘭島冰蓋和AMOC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在評估亞馬孫雨林相關臨界點時,研究人員沒有將砍伐森林的影響考慮在內。麥凱說:“氣候變暖和砍伐森林的共同作用可能會大大加速這一進程。”

                另外七個臨界點將造成嚴重的區(qū)域性影響,其中兩個是:熱帶珊瑚礁消亡和西非季風發(fā)生變化??茖W家仍在研究的其他潛在臨界點包括:海洋氧氣流失和印度夏季季風發(fā)生重大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即使溫度停止上升,一旦冰蓋、海洋或雨林超過臨界點,它也將繼續(xù)改變到一個新的狀態(tài)。過渡所需的時間取決于系統(tǒng),從幾十年到數(shù)千年不等。如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大氣環(huán)流模式變化很快,而冰蓋崩塌速度較慢,但不可避免地導致海平面上升幾米。

                作者之一、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研究員理查德·溫克爾曼表示,越過一個臨界點通常很有可能觸發(fā)其他臨界點,進而產生級聯(lián)效應。但這種效應仍在研究中,因此并未包含在這份研究報告中。這意味著,這份報告展示的可能是最低危險。

                人類把地球折騰個面目全非

                1972年開始,美國的地球資源衛(wèi)星就定期對地球表面一些重要特征進行監(jiān)拍,供科研機構研究地球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變化。而普通人要想觀察地球表面的變化,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Google地球,它的“時間線”可以讓你回溯幾十年來的驚人演變,尤其是人類對地球的“折騰”。

                中亞的咸海,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萎縮,如今幾近干涸。

                阿拉斯加的哥倫比亞冰川自1980年以來融化了將近一半。

                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神山的積雪消融速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這并不是單純的氣候變暖問題,而是當?shù)厝嗣駬]霍植被資源的惡果。

                70年來,乞力馬扎羅有三分之一的樹木都消失了,直接的后果便是降水減少,旱災頻頻。

                為了生存,人類砍伐森林,開墾耕地,從太空俯瞰,非洲大陸幾乎無時無刻飄著灰黑色的燃煙。

                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

                我們人類正通過氣候變化不斷的改變著地球的樣貌,而且這已過時似乎是巨大而且無形的過程。從這些照片中,你能夠觀察到人類誘發(fā)的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明顯變化。

                上面這兩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960年8月和2005年8月,瑞士馬特洪峰的積雪已經開始融化。

                上面的照片分別拍攝于2000年和2014年,記錄了中東地區(qū)咸海的萎縮。

                上面兩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882年和2005年,阿拉斯加州的繆爾冰川已經完全融化。

                上面的照片分布拍攝于1994年和2013年,新墨西哥州的象丘水庫出現(xiàn)了萎縮。

                上面的照片拍攝于1976年和2007年,記錄了肯尼亞的肯尼亞山森林的砍伐。

                上面的照片記載的是2011年和2014年的加州奧羅維爾湖,湖水已經出現(xiàn)了萎縮。

                上面的照片分別拍攝于1986年3月和2007年2月,記錄了厄瓜多爾冰層的融化。

                上面的照片分別拍攝于1999年3月和2014年5月,記錄了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河流的變化。

                上面的照片分別拍攝于1940年8月和2005年8月,記錄了阿拉斯加州西北部的冰川變化。

                上面的照片分別拍攝于1998年和2011年,記錄了阿根廷拉古納馬奇奎塔湖的變化情況。

                這是烏干達的馬比拉森林在2001年和2006年遭到人類砍伐的情況。

                這兩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909年7月和2004年7月,記錄了阿拉斯加州麥卡迪冰川的融化情況。

                這些照片分別拍攝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卡薩斯州的水源逐漸枯竭。

                這是1941年8月和2004年8月,阿拉斯加州繆爾冰川融化的情景。

                這是巴西隆多尼亞在1975年和2009年的森林砍伐情況。

                這是秘魯庫里卡里斯冰川在1978年和2011年的冰層融化情況。

                這兩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976年和2007年,記錄了尼日爾Baban Rafi森林的砍伐情況。

                這兩張照片拍攝于1973年和2005年,這是烏干達埃爾貢山國家公園的森林砍伐情況。

                這是1917年8月和2005年8月拍攝的兩張照片,記錄了阿拉斯加州佩德森冰川的融化。

                這兩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909年和2004年,這是阿拉斯加麥卡迪冰川的融化情況。

                地球到底需不需要人們保護?

                1992年,已故美國喜劇演員喬治·卡林在一場長達8分鐘的脫口秀中,說出了至今仍余音繞梁的宣言:地球已經有45億年的歷史…地球好著呢…要完蛋的只是人類。

                如果我們繼續(xù)懷著“征服自然”的傳統(tǒng)觀念,現(xiàn)在無疑是最好的時代。但如果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出發(fā),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憑借著工業(yè)能力,人類已經成為當下主宰著流淌地球和活地球的力量,也只有人類自己,才擁有在當下做出改變的能力。

                過去的45億年,地球經歷過許多環(huán)境的變化,但這與你我無關。此后的億萬年,任它天翻地覆??菔癄€,那些過于遙遠的變化同樣與你我無關。自然會抹去它能夠抹去的一切,在起起落落中找到一個自己存續(xù)的位置。

                只有當下和未來,只有今后的100年、200年,與你我有關,與后代有關,與生長在同一片藍天下的萬物生靈有關。

                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短期環(huán)境沖擊面前,它們與我們都是受害者,現(xiàn)下的活地球是最大的受害者。

                所以,地球到底需不需要人類保護?

                當然需要,而且人類也有這個能力,缺少的只是行動的勇氣,發(fā)達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公正,和循序漸進、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

                科學家認為,根據(jù)模型數(shù)據(jù)預測,人類如果仍然一意孤行不加改變的話,結果是非常危險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人類活動的暫停讓情況有所好轉,但仍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因為科學家發(fā)現(xiàn),疫情所造成的交通停運和消費下降也遠遠不能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扭轉人類面臨的危機需要依靠制度上的改革,要跨越政治障礙。大規(guī)模的氣候行動迫在眉睫。其中,首要的是立即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甲烷。

                然而,氣候問題并非是獨立的環(huán)境問題。全球變暖只是地球“病癥”之一??茖W家認為,緩解氣候危機不應該“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僅僅解決“癥狀”。而是要從根本上給地球“減壓”,停止對地球的過度開發(fā)。比如減少對自然棲息地的破壞、降低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風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人類對地球系統(tǒng)繼續(xù)施壓,任何嘗試補救的措施都只能是重新分配這種壓力,治標不治本。

                為了解決根本性的過度開發(fā)問題,科學家呼吁在五個領域進行變革:

              1. 能源方面,淘汰化石燃料,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
              2. 減少空氣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黑煤煙、甲烷和氫氟碳化合物
              3. 恢復保護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生物多樣性
              4. 食物方面,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減少食物浪費,改變現(xiàn)有農業(yè)種植方式
              5. 經濟方面,從追求無限的GDP增長和富人的過度消費轉向生態(tài)經濟和循環(huán)經濟,其中價格反映商品和服務的全部環(huán)境成本
              6. 科學家呼吁,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快速響應,新的新的氣候政策應該成為疫情恢復計劃的一部分?!拔覀儸F(xiàn)在必須以一種共同的緊迫感、合作感和公平感,作為一個整體聯(lián)合起來,共同應對!”

                保護當下的地球,不僅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未來,因為要完蛋的并非只有我們,還有那些正在受到快速環(huán)境變化影響的動植物。

                保護當下的地球,不是保護這顆宇宙里的巨大巖石球,而是保護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及其他的表面圈層);

                保護當下的地球,既是保護與我們一起活在地球上的蕓蕓眾生,也是保護當下可以感知到的人類世地球,是保護每一條溪流,每一口呼吸,每一朵盛放的花兒,和每一只遠方的生靈。

                是要“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還是要為子孫后代的福祉、萬物生靈的生存做出更加科學、理性、負責的抉擇,這個選擇題,你有答案了嗎?

                來源:生態(tài)中國網綜合整理,侵刪。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整理自互聯(lián)網,不代表本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管理員(admin#wlmqw.com)刪除。
                用戶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4日 06:20
                下一篇 2022年9月24日 06:20

                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郵箱:admin#wlmqw.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18:30,節(jié)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