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老師
難道70后的人都記錯了?明明記得當時背的課文是“故天將降任于斯人也”,為何變成了“故天將降任于是人也”?是老師教錯了還是教材本來印刷就這樣?
中國的漢字,真是博大精深,即使同一個意思,總能找到不同的漢字來代替,大家都讀過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吧,孔乙己說過,“你知道嗎,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當初,小編學習這篇文章時,心里暗自發(fā)笑:孔乙己啊孔乙己,你賣弄什么呢?至于嗎?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好了,何必做這些沒用的解釋呢?
人教社出面解答網友疑問被質疑
近期,有一個不愿透漏姓名的網友發(fā)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人動了!》,文中描述道,其記憶中早年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卻發(fā)現現在的課本成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難道又是誰在篡改教材!看到這里,小編也想起了人教社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里的人民英雄劉胡蘭,敵人收買她把一百塊銀圓改成了一百塊錢,難道這兩者有關聯?
無論四起,人教社哪能坐得住?人教社終于作出回應: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對不起,人教社!你和我們開了個玩笑
對不起,人教社,你在和我們開玩笑。
面對人教社的回復,小編并不認可,小編也是80后人(剛好80年出生),1986年開始讀小學,記得在語文課上老師讓到黑板默寫“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偏偏這個“斯”不會寫,被老師用棍子敲了幾下,至今還記憶猶新,永遠不會忘記就是“斯人”。
如今,有網友提出教材的問題,人教社就作出回應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1961開始就這樣了,意思就是說,從1961年以后使用的教材,就沒有出現“斯人”。
于是,網友表示啊服氣,怒斥人教社:難道你在考驗我們的智商嗎?還是說天下的老師看錯了,教錯了?把“是人”教成了“斯人”?,如果說老師看錯了,也是個別老師的失誤,使用人教社語文教材上了年紀的老師確實反映說,他們記得教材是“斯人”。
初中課本里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jié)選自《孟子》的《告子》下篇,是要求背誦的課文,文中語句膾炙人口,就因為一個字的問題,引發(fā)網友對人教社的不滿,未免有點不值得,小編這樣認為。
人教社的解釋太蒼白,令人不服
人教社也說,“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這樣的解釋,簡直令人無法接受,網友認識字,“斯”和“是”兩個字,不用解釋也是兩個字!這點網友還是認識的,你這樣解釋,是在考驗網友的智商嗎?
既然人教社說“是和斯”,在漢語中都表示“這”的意思,請問,加如考題中出現默寫的話,寫“是”或寫“斯”都可以得分嗎?標準答案會是什么?可否給予解釋呢?
堪比孔乙己,這個說法過分嗎?
網友對人教社的回復表示不認可,既然“斯和是”都表示“這”的意思,我們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還是毒“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應該都沒有錯了,為什么還要出來解釋且還說“自從1961年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個說法?這不是明顯地在甩鍋嗎?
是老師教錯了,不是人教社錯了!
人教社表達的意思除了這個還能有其他的意思嗎?從此回復來看,態(tài)度就有問題,這和當年孔乙己的“茴香豆有幾種寫法”有什么區(qū)別?網友拿孔乙己做比喻,過分嗎?
【今日話題,邀您討論】
你當年學習的是“斯人”還是“是人”?你認為網友的比喻恰當嗎?談談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