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財政供給單位,公積金繳存比例為12%。非財政供給單位,可在5%到12%范圍之內,每年確定一個比例來繳存。可以反過來推斷。
比如,目前繳存公積金100元,用12%計算,目前的工資就是100/12%=834元。用5%計算,目前的工資就是100/5%=2000元。
用百分之幾繳存,就得看單位了。
可以的!
已我們湖北為例,單位繳存比例為12%,大佬7月調整公積金后個人繳費1668元,雙邊就是3336元,在我們這個四線城市,這個公積金繳費基數已經可以負擔一套房子的房貸了,他的工資就是1668/12%=13900元,他在我們單位屬于副縣級待遇,快退休了,公積金基數最高。
按12%的公積金繳納比例來推斷是最準確的。如果公積金每個月單邊是1500,則上上一年度年收入為150000。比如2019年年收入150000,2020年年收入160000,2021年年收入170000,則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公積金單邊繳納1500,2020年8月至2021月7月公積金單邊繳納1600,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單邊繳納1700。
當然!
公積金除以扣除的百分比就是你的工資了。
比如公積金扣1820塊錢,比例是12%
那么工資就是1820 12%=15166.67元人民幣!
你們那些公積金 補充公積金上萬的就不說了,超出我的認知了。向你們學習!
理論上是可以的,公積金的繳存基數一般是上一年的應發(fā)工資的月平均數,如果知道繳存比例,一般國企都是12%,假如月繳存是2400(單位、個人各1200),月應發(fā)工資就是1200/12%=10000,這是建立在公司制度比較規(guī)范健全基礎上,很多公司為了節(jié)省成本都不按照月應發(fā)工資繳納公積金,就很難去推斷了。工資一般公司都要求保密,公積金也在保密范圍內,防止通過公積金倒退工資!
從公積金來推斷工資是一道簡單的、已知部分求整體的算術題
公積金的金額,是按照一定比例和計提基數計算的。
計提比例有一個范圍,具體是5%-12%。單位在這區(qū)間確定比例后,個人和單位各承擔相同比例。比如單位確定的比例是10%,個人和單位均承擔10%。當然,實踐操作中,也有個人多承擔的,也有單位多承擔的,也有單位不承擔的。
計提基數也有一個范圍,最低基數和最高基數,每個地市有差異。如果個人的工資在這個基數范圍內,則按個人應發(fā)工資為計提的基數。比如濟南市區(qū)2021.7-2022.6期間住房公積金月繳存基數最低為1910元,最高為27098元。
知道了個人每月公積金繳納的金額和具體的比例,就大體能計算出個人的應發(fā)工資總額。比如,已知個人公積金計提的比例為12%,個人每月扣的公積金是1200元,則大體能推算出月度應發(fā)工資為10000元(1200/12%;如果計提的比例為6%,則推斷工資應為20000元/月)。
一般情況下,知道繳納的金額和計提的比例,工資是大體能推斷出來的。但以下情況不好推斷:
一、單位不按應發(fā)工資數據為月度繳存基數
比如按最低的基數、按基本工資為基數、全公司按某個基數、根據員工不同的職級采用不同的基數。在這種情況下,知道繳存的金額和比例,計算出個人的工資數據與實際有差異,甚至大相徑庭。
二、除工資外的獎金、績效、補貼等計入基數
這個計算后的應發(fā)工資,與日常的應發(fā)工資,存在差異,當這個獎金、績效、補貼等占比較大時,這個差異也可能較大。
三、個人的工資超過了最高基數
這個時候雖然計算不出該人的工資有多少,但能夠大致推斷該人工資較高。還是以上述濟南的數據為例,比如某人月度收入5萬/月,其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基數只能是27908元。
四、以員工上年的工資收入為繳存基數,而不管當年是否有變化
員工當年工資收入與上年工資收入有較大差異時,知道計提比例和繳存的金額,計算的工資也不是當年的數據。
另外,還有不交住房公積金的,這個就更無法判斷其工資收入了。
如果是國企、上市公司、規(guī)范企業(yè),則可以從員工月度繳存的公積金和比例比較容易或大致判斷出其工資或工資性收入;如果是不規(guī)范的企業(yè),不但從公積金的繳存數據,甚至從其社保繳費數據、納稅申報數據也不能判斷其工資性的收入情況。
依公積金推斷工資是不靠譜的。
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公積金繳存基數和比例是確定的,如果你公積金被扣1200元,繳存比例是12%,那么你的工資就是10000元。
但是,這涉及到所在單位的財力,財力不同,繳存基數和比例有高有低,公積金也就有多有少。如事業(yè)單位,有的把年終獎等全部納入繳存基數,即使繳存比例也是12%,公積金自然要高,而有的單位沒錢,就壓低繳存基數,減少公積金的支付。在民辦企業(yè),一般只把職工基本工資作為繳存基數,而且繳存比例也控制在5%~8%之間。
一般是計算個人所得稅時工資基數高,便于“多收”,而計算公積金時工資基數則比較低,目的是“少支”。如果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就有說服力。公積金不“公”的現象,還將長期存在,只有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才能解決。
這個問題得分兩種情況來回答。一種是你的繳費基數封頂了;一種是你的繳費基數沒有封頂。
1.在繳費基數封頂的情況下:
我們知道,公積金繳存基數一般是根據社保繳費基數確定并與其保持一致,而當事人的社保繳費基數是根據其所在省的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數來確定,如果當事人月平均工資數高于省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數的三倍,那么他的社保(或公積金)繳費基數就封頂于這個三倍的數值。比如:某省2020年職工月平均工資數是6000元,那么這個省2021年社保(或公積金)繳費基數的三倍封頂值就是18000元。這種情況下,即便當事人的月平均工資數是20000元或30000元,按照三倍封頂的規(guī)定,他的繳費基數只能按18000元來確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的工資數根據公積金繳存基數是推算不出來的。
2.在繳費基數沒有封頂的情況下:
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知道自己公積金繳存比例是多少?
按照國家規(guī)定,公積金繳存比例不得超過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2%,單位和個人繳存比例是一致的,即單位按12%繳存,個人也要按12%繳存,其繳存比例區(qū)間為6% 12%。當然,單位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國家規(guī)定內來確定這個比例,一般經營狀況不錯的國企都是按上線(即12%)繳存。在這種社保(或公積金)繳費基數沒有封頂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公積金繳費基數大致推算出其月工資數。比如:當事人社保(或公積金)繳費基數是1800元,其月工資數應該是1800/12%=15000元。
以上為個人對政策的理解,敬請批評指正[作揖][作揖]
關于這個問題回答如下:
1.這個實務中可以粗略推測,但是不可能完全準確。一般情況下,住房公積金繳納比較多的人,工資薪金不會低。不過如果相反,住房公積金低的人,工資薪金絕大多數一般不會高,除非是公司老板本人 。
2.如果知道某人住房公積金扣繳比例,大致可以計算平均月工資水平。不過實務中有不少企業(yè)繳納住房公積金基數不一定是發(fā)放的全額工資薪金,可能計算基數只是基礎工資薪金,因此難以準確判斷。
3.根據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個人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是可以作為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項目的。如果單位為個人繳納了住房公積金,個人扣繳多少,單位會同比例繳納多少。實際上是單位給員工的一項福利政策。如果自己每月扣除的住房公積金比較高,如果用于貸款買房,不僅利率相對比較低,同時也會大大減少沒有現金還貸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