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有覺悟的人。只有那些沒有開悟,沒有活明白的人,才會好了傷疤忘了痛,反復(fù)多次犯同樣的錯誤。只有那些欺軟怕硬的人,才會遷怒于人,才會把自己從別人那里受到的委屈與屈辱,轉(zhuǎn)嫁到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身上。
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xué)上著名的”踢貓效應(yīng)”,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dǎo)致的惡性循環(huán)。
上面講的踢貓效應(yīng),是指對弱于自己或者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fā)泄不滿情緒,而產(chǎn)生的連鎖反應(yīng)?!碧哓埿?yīng)”,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guān)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極易傳染的心理疾病。
我們中國人,很是看重不二過。留下了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等等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我們也知道,人都是可能犯錯誤的。犯錯誤,并不要緊。可怕的事情,就是不長記性,老是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一個人,總是重復(fù)多次地犯同樣的錯誤,要么是有意為之,要么是還沒有活明白,不知道從錯誤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
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怨天不怨地,也不要埋怨別人。俗話講得好,會怪人的怪自己,不會怪人的怪別人。我們都知道,內(nèi)因是事物起變化的根據(jù),外因只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取得了成績,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遭受到失敗,也是自己努力不夠所致。千萬不能歸因出現(xiàn)錯誤。
憐憫弱者,護佑弱小,歷來是中國人的天性。歷史上的俠客義士,都是劫富濟貧的。正所謂盜亦有道,連嘯聚山林的土匪,也不會搶劫老弱病殘。孔門弟子中,最受孔子稱贊的顏回,就是不遷怒不二過的典型,后人因此尊稱他為復(fù)圣。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為”復(fù)圣”。元文宗封顏回為兗國復(fù)圣公,明嘉靖時罷封爵,止稱”復(fù)圣”。明陳鎬纂清孔胤植重纂《闕里志·弟子職》:”元文宗至順元年,加贈”兗國復(fù)圣公”。《明史·禮志四》:”其四配稱: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