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研的方式為青春續(xù)杯,轉(zhuǎn)眼間,杯中的時光又見底了。時間放下手里的鐮刀,過去的一分一秒,一顰一蹙,都是它收割的莊稼。我清晰地記得加班加點做實驗的場景,仿佛就在白天。在試驗田里揮汗如雨侍弄稻麥,在實驗室里日復一日與設備、儀器推心置腹。
原本以為做實驗是最費力的事情,沒想到是我低估了寫文章的難度。第一次撰寫要投稿的學術(shù)論文,內(nèi)心難免有些緊張,生怕寫不好,浪費了數(shù)據(jù)和心血。
從閱讀文獻開始,了解研究領域的進展,心中有數(shù)后,才開始動筆?;艘粋€星期寫完初稿后,就在糾結(jié)和忐忑中把稿子發(fā)給了導師。忘了他是多久修改好發(fā)給我的了,只記得大到文字表述,小到一個標點、一個字符他都逐一做了批注。我在羞愧和緊張中改完后,又發(fā)給他,如此反復幾次,直到?jīng)]有問題才投出去。
因為是第一次投稿,導師幾乎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操作、處理。半個月后,郵箱里收到雜志社的回復,審稿意見讓增加一些數(shù)據(jù)。于是我又拖小伙伴下水,一起加班,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數(shù)據(jù)后,又連夜把內(nèi)容改好發(fā)給導師。發(fā)過去時,已經(jīng)是夜里一點多了,我心想著老師第二天能及時看到,也避免自己漏發(fā)。讓我沒想到的是,文檔被接收的時間是夜里三點,改完發(fā)給我的時間是五點多。一開始我以為是我眼睛看錯了,后來又看了幾遍才知道沒錯,確實是夜里三點。頓時,我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shù)母杏X讓我想找個地縫鉆進去,然后永不見天日。直到現(xiàn)在,我還在為當初的行為感到自責和不安。我覺得自己太自私了,太急于求成了,總想趕緊做完,卻沒考慮到導師已經(jīng)上了年紀了,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后他需要的是休息。而我卻凌晨發(fā)論文給他修改……
導師是傳統(tǒng)的“慈父型”老教師,他對我們的管理也是“放養(yǎng)式”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自己,不求上進。在我和小伙伴看來,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我們有更高的自律和自省要求。“無為而教”也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培養(yǎng)模式?!盁o為”不是不作為,相對于言傳,老師更喜歡“身教”,注重用行動告訴我們“師者何為”“弟子何為”“責任何為”。
論文如期見刊,總算沒有辜負老師的辛苦教導和熬夜修改。
突然間想起當初本科實習選導師的時候,自己耍的那點“小聰明”,不禁笑出了聲。是的,為了加大自己在雙向選擇中也被他選中的概率,我先是認真研讀了他所有的研究論文,確定自己是否喜歡。然后,再“千方百計”搞來電話號碼,在惴惴不安中編發(fā)了一條自我介紹的短信,最后用顫抖的手指發(fā)送出去。
等待中,我想起與導師為數(shù)不多的交集。那是大一下學期的農(nóng)忙周,一個烈日炎炎似火燒的六月天,我們班被分配到他的試驗田里去插秧。老師也下田了,就站在我的右手邊。他每次都刻意從靠近我的一邊開始栽,但速度并不比我慢。這讓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年幼時就上過手的我心生感慨,同時又羞愧不已。他并不為了趕進度而讓同學們加快速度,過了一會兒他就會提醒累了的人就去田頭休息一下,喝點水。或許同學們都不太好意思,畢竟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的老師都沒休息。我想這就是一種感召吧,大家反而干勁兒十足,提前完成了任務。
在走上田埂休息的時候,我的腦子里閃現(xiàn)著布袋和尚的《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是的,我們從田里一直往后退。但是,每插一行,卻都是一次前進,包括老師提醒大家注意休息,看似會影響速度,實則是一種驅(qū)動器。在大家紛紛走到田埂邊時,他早已準備好了小酸奶和面包,讓我們補充體力。還一個勁兒地說辛苦了。我從包里掏出勞動周的考核表遞給老師,他在褲子上擦了擦手,然后在評分欄打了個95分,并寫下“表現(xiàn)優(yōu)異”幾個字。
堅硬的土壤,長出柔情的莊稼;和藹的老師,嚴肅的言傳身教;細皮嫩肉的我們,渴望在勞作中鍛煉出虎背熊腰……反差形成的美,在時間的醞釀下獨具風味。我相信,對此記憶猶新的人,遠不止我一個。
“歡迎你,我努力”。
這則回信一直留在舊手機里,它仍在時間的壇壇罐罐中持續(xù)發(fā)酵。
后來,我如愿以償?shù)剡M入劉老師的課題組實習,他給我分配的任務是關于雙季稻秸稈還田對水稻生長與產(chǎn)量的研究。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上高縣,從早稻插秧開始,每個月老師都要帶著我去一趟。我們通常都是晚上八點半從揚州火車站出發(fā),第二天早上八點半左右到達新余站,然后轉(zhuǎn)大巴到泗溪鎮(zhèn)上,最后搭乘一輛三輪,在顛簸中深入到一個叫曾家村的村莊腹地。
記憶中,老師睡得很晚卻起得很早。我們的聊天,往往是從他問我餓不餓或者睡得好不好開始的。不管我的回答是什么,他都會打開那只二十寸左右的箱子,從中拿出水果或面包讓我吃。每次都勸說旅途遙遠,飯點會很晚。
老師并不健談,或許他習慣了用行動去交流,而非語言。于是,我只能從不多的聊天內(nèi)容和相處時的細枝末節(jié)中去了解他。也因此,我似乎讀懂了他每一個舉止背后的含義。比如下車前,他將床鋪整理成上車時的樣子,是在告訴我他對于素質(zhì)的理解;比如鄰座的陌生人借用充電線,他會毫不猶豫拔下自己的手機,將線遞給對方,是在教我出門在外要熱心腸,要急人之急;比如三輪車停下來后,司機露出狡黠的笑容,在原先談妥的價格上多要十塊錢時,他選擇應允是在告訴我什么是體諒和度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彼哪甓嗟臅r間,我在老師身上重新溫習并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深意。因為,他用行動做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畢業(yè)在即,往事不可追,千言萬語沉淀為一個謝字。但我深知,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落在紙上,一個“謝”字所能承載的少之又少。
責任編輯:龔蓉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