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些P2P平臺的“發(fā)財夢”應該早一點醒來,更希望這些網(wǎng)貸平臺注重自己的“身份”,甚至我還希望這些網(wǎng)貸平臺幕后的人早一點出來“認罪”,因為這關系到了社會發(fā)展和年輕人的前途和權益。”知名媒體人徐亮表示。
這些P2P平臺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一種“禍心”,因為在消費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廣告或其他渠道獲取到的P2P平臺APP客戶端鏈接,在安裝的時候涉及到的手機權限都是強制性索取的,如果這些權限不想被他們獲取,消費者下載的APP客戶端就無法正常使用,而被獲取的這些手機權限涉及到了消費者的通訊錄、短信彩信、SD卡儲存、手機相冊以及攝像頭等等重要隱私權限,還有一些P2P平臺APP客戶端在獲取消費者手機權限的時候,還特別強制獲取了消費者手機的短信彩信發(fā)布、手機撥號等權限,等于說,如果消費者授權了這些權限以后,不管消費者在手機上操作什么,這些P2P平臺的運營商都是一清二楚的。
P2P平臺獲取消費者手機權限的實際用處和隱藏的“禍心”
其實,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在他們在手機上下載APP客戶端的時候,他們都不會去在意這些APP客戶端到底獲取了什么樣的手機權限,就算現(xiàn)在相關部門一直打擊APP客戶端過度獲取權限以及非法收集消費者個人隱私等違法行為,他們依然采用隱藏的方式在獲取消費者手機上的各種權限。
近日,我們也對于比較活躍的幾家小額貸款平臺對于是否對于手機權限過度強制授權進行了測試,在測試的過程中,我們也對于小額貸款平臺獲取的一些權限不理解,比說說,消費者在這些小額貸款平臺借錢屬于個人行為,而小額貸款平臺要求強制授權的通訊錄權限我們就不理解,因為通訊錄中的聯(lián)系人與消費者個人借貸無關,而獲取他們的聯(lián)系方式即時非法獲取他們的個人隱私。
其次,我們對于小額貸款平臺獲取相機權限也是比較擔憂,消費者自己的手機相機權限被獲取以后,擔憂小額貸款平臺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手機攝像頭拍攝,如果他們這樣操作的話,那么就非常的可怕了,因為網(wǎng)上那么多的視頻都是偷拍的,消費者更擔憂哪一天自己變成這些偷拍視頻的“主角”,另外,APP客戶端獲取相機權限,相冊庫里用戶的生活照片以及隱私照片、證件照片等會不會被獲取,我們在這些APP客戶端上沒有看到相關的權限獲取說明,這才是消費者最大的一個“隱患”。
知名媒體人徐亮在視頻連線會議中表示,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下載APP客戶端為什么要獲取通訊錄、相機相冊、短信彩信等權限,難道僅僅是因為在借款的過程中需要人臉識別或上傳證件照片嗎?
我可不這么認為,因為我覺得特別是通訊錄權限,這個應該禁止APP客戶端獲取,不是說通訊錄這個權限有什么特別,而是通訊錄里面的聯(lián)系人本身與債務無關,而且大部分對于消費者在小額貸款APP客戶端上借錢是不知情的,而且在強制獲取通訊錄里面的聯(lián)系人,我認為是非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一種行為。
為什么APP平臺如此熱衷獲取消費者“通訊錄”和手機相機權限呢?
從安全的角度來講,消費者下載任何一款APP客戶端時,在安裝的時候都會看到通訊錄和相機權限獲取的提示,而為什么下載APP客戶端非要獲取消費者手機通訊錄的權限呢?
從目前的國內的通訊場景來看,諸多的中國公民每天接到的垃圾電話或短信很多,在這些垃圾電話或短信侵害中國公民的時候,大家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這些為什么知道自己的個人隱私信息呢?
無一例外的是,我最近也經(jīng)常接到一些垃圾電話,在這些電話中有做鋼材的、也有各種廣告營銷、甚至還有自稱為某某P2P平臺的催收電話等等,而我們注重說一下這些所謂的催收電話,他們自稱為是受到某某P2P平臺委托,這是真的嗎?
我們針對上述的三個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調查分析,在我們調查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自稱為P2P平臺委托的第三方催收人員就連P2P平臺都不承認,甚至于他們到底是誰P2P平臺也不知道,在我們通話的過程中我們一二再的要求對方提供相關的身份信息、債務清單、其隸屬公司基本信息,但是最終都遭到拒絕,而什么都不提供、就連自己是誰都不敢說的他們怎么會是合法催收公司的人員呢?
其實,我們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一些P2P平臺在跑路失聯(lián)之前早把用戶信息打包出售了,而采購這些用戶信息的有的是所謂的資產(chǎn)公司,還有的是一些電信詐騙的犯罪團伙,而這兩者無一例外的是,都不敢提供自己的主體信息。
對于一些受害者而言,他們每天都會接到各種陌生的催債電話,而這些電話受害者就連是誰打得都搞不清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個人隱私都是通過APP平臺非法獲取或非法交易而來的,大家應該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