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得妹你話死咯,我實在見悲傷。妹你為因何事???攪到自縊去懸梁!”
——阮兆輝 地水南音《男燒衣》
大家還記得1987年的香港電影《胭脂扣》嗎?或是還記得香港奇女子的那部原著小說《胭脂扣》嗎?還記得李碧華女士、梅艷芳小姐、張國榮先生為我們一起撰寫的那出塘西遺夢嗎?
去年,《梅艷芳》熱映,讓梅姐再次被大眾追憶。不過對于這部傳記作品,口碑卻并不一致,梅艷芳本人的畫面戳中了情懷,但也被質(zhì)疑人物被塑造得過度片面化。曾經(jīng)執(zhí)導梅艷芳最為經(jīng)典的電影《胭脂扣》,關錦鵬業(yè)在導演類綜藝里用自己的方式追憶老友梅艷芳和張國榮,也首次曝光了梅艷芳用自己的片約換來張國榮出演的往事。
作為梅艷芳和張國榮的經(jīng)典之作,《胭脂扣》亦是華語電影的優(yōu)質(zhì)代表。電影1987年上映至今34年,口碑依然有8.4分。
甚至章子怡在表演類綜藝里都愿意翻演《胭脂扣》,請來張叔平幫忙做美術,感慨自己曾是這部電影的鐵桿擁躉。
34年后以《胭脂扣》創(chuàng)意拍攝短片,關錦鵬邀請來老友葉童,在真實和虛幻之間來了一場如花和如今年輕人的對話,似夢似幻,但也戳人心。
手握《胭脂扣》、《阮玲玉》等頂級口碑作品,關錦鵬下場與新銳導演們同臺競技引來不少注意,而他在改編自己的作品中并未過度渲染情懷,而是用一場對話讓昔日的故事又有了新生機,這讓郝蕾、陳祉希都集體變成迷妹,甚至是關錦鵬的同學王晶都自認變成其粉絲,縱然是挑剔的影評人也都集體被折服。
不過站在關錦鵬的角度,這更像是他送給梅艷芳和張國榮的一份思念。如同他說,仿佛《胭脂扣》才拍完上映,時間并未流逝,兩位老友也從未真的遠去。
對于這部電影的幕后,關錦鵬也罕見開腔回憶幕后故事。他表示,原本自己并不是《胭脂扣》的導演,而是另一位導演一直修改劇本導致時間拖延,才臨時接棒。
這也揭秘了34年前的新聞,當時嘉禾電影買下李碧華原著《胭脂扣》的版權(quán)改編電影,最初邀請曾執(zhí)導《殺出西營盤》的導演唐基明掌鏡,不過因為其一直修改劇本都無法達到滿意的程度,最終導致演員檔期都出現(xiàn)問題,最終臨時換成彼時還是導演圈新人的關錦鵬接棒。
對比從新浪潮導演里脫穎而出的唐基明,在《胭脂扣》前只獨立導演了《女人心》和《地下情》兩部電影的關錦鵬還一度被外界質(zhì)疑。
不僅關錦鵬是臨時接棒,男主角張國榮也是。關錦鵬追憶,《胭脂扣》的成功要有梅艷芳的最大功勞,最初的導演換人,原本擬定的鐘楚紅、鄭少秋、劉德華都因為別的工作陸續(xù)辭演,只有梅艷芳太愛戲里如花這個角色而一直堅守。
在演員陣容基本全部換血之后,關錦鵬重新針對戲里的十二少進行選角,原本選好了書生氣的吳啟華出演,甚至一度到了快簽約的階段,但是梅艷芳私下給他打電話,表示愿意去向吳啟華道歉,并和出品方承諾以自己去新藝城拍一部電影為條件,換張國榮來出演十二少一角。
關錦鵬感慨,他固然知道張國榮和梅艷芳搭檔的效果,但是因為電影公司之間的問題以及檔期問題而一度作罷了念想,但因為梅艷芳的堅持才有了如今大家認為是經(jīng)典的《胭脂扣》。
縱然梅艷芳和張國榮都已經(jīng)故去18年,但這些片段都刻入了關錦鵬的記憶,讓他從未感覺老友遠去,而梅艷芳的執(zhí)著和堅持也讓他永遠難以忘記。
這些關于梅艷芳的細節(jié),其實比起傳記式電影更引人深思,被譽為巨星,梅艷芳不僅是才藝過人,更有工作中的俠氣和堅持,也正是她用自己的片約打通電影公司之間的次元壁,才有了如今大家念念不忘的如花和十二少。
那各位有沒有想過《胭脂扣》中的情癡女子如花在現(xiàn)實中真有其人?答案是有。
1903年,港英政府為了約束公娼、私娼的混亂不堪,將水坑口一帶的所有妓寨趕至石塘咀,石塘咀,顧名思義,舊時是鑿石采礦的地方,比較偏遠,但是這一法令出臺后,石塘咀的妓寨一時百花齊放。1920年,是石塘咀風月行業(yè)最鼎盛的時候,山道一處的妓寨超過100家,從事風月行業(yè)的歌妓、妓女超過4000人,加上打雜、龜公、鴇母都有幾萬人(當時香港的人口只有50萬)。
(石塘咀舊貌)
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花影恨,就是當年石塘咀妓寨的一名紅牌阿姑。
花影恨這個名字很有詩意,也有些戲劇性,她的人生也頗具戲劇性。
花影恨本名朱秀珍,一個很普通的農(nóng)家女孩的名字,她原籍盛產(chǎn)美女的蘇州?;ㄓ昂迯男∩煤軜酥拢L大后也是一個美人。
但是她出身就比較不幸了,大概她小時候五歲時,她父親就去世,就此家里就頓失經(jīng)濟支柱,她就與母親韓九姑相依為命,韓九姑通過打工、做女紅維持生計,在那個年代,花影恨還是讀過一些老書,有些文學根底。但去到八歲時,她因為家境,逼不得已要輟學了,后來更加要淪落風塵。
她就和其母韓九姑去了廣州,舊社會的省城廣州是出了名的,珠江口一帶有很多花艇,上岸也有很多妓寨。
(舊時廣州花艇)
所謂“琵琶仔”在當時就是要唱歌好聽,且必須是未經(jīng)人道的處女,而如花影恨這種生得標致的“琵琶仔”在舊時往往會有紈绔子弟出高價買初夜破身?;ㄓ昂拊诋敃r就有很多人追求。直到遇到一個姓黎的官員要替她贖身。
在當時,風塵女子遇到有人贖身,真是“埋街飲井水”,希望嫁進一戶好人家,從良嘛。但是也很不幸,黎姓官員本來有妻室,且家有惡妻,惡妻天天來找花影恨滋事,花影恨和其母韓九姑不堪其擾,只能脫離姓黎的官員,逃到了鄰近的香港塘西。
當時已經(jīng)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了,塘西石塘咀的風月事業(yè)已經(jīng)接近尾聲,但是依舊十分蓬勃?;ㄓ昂迲{借她一流的歌喉和美色,很快,一立足塘西,就成為花國一流的天后。
說到花影恨呢,雖然有很多達官貴人、有錢人追求,晚晚都很忙之外,她人也很有個性,女孩子都貪靚啦,做歌妓也貪錢咯,她也貪錢,但是她的愛好放在當時就很摩登,她喜歡看足球比賽(這點跟如花的扮演者梅艷芳小姐很像),她還很喜歡看大戲,當時的花國佳麗對大戲的大佬倌都特別崇拜,人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但是花影恨就有情有義,對粵劇行的老倌都很尊重,對落魄的戲子也很照顧,經(jīng)常給到資助。當時在香港剛剛興起舞廳,但是那時風塵女子去舞廳并不是跟男人跳舞,而是跟舞女跳舞,而花影恨可能覺得舞女跟她的行業(yè)有些類似,維生艱難,對舞女也特別照顧,除了小費給的特別足以外,還經(jīng)常饋贈一些大衣、絲綢給她們。于是,風月場、戲曲圈的三教九流都很喜歡她。
另外,除了她非常講義氣之外,她也有些愛國的情操。她在石塘咀受萬千擁躉之后,不久就發(fā)生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抗日戰(zhàn)爭展開,當時東三省已經(jīng)被日軍占領,偏安一隅的南方,例如香港、廣州,都暫時姑且可以守得住,但是也岌岌可危,當時有個叫寶玉的風塵歌妓,就當先在塘西發(fā)起義唱,意思就是說國之危亡,我們就算是風月圈的,也要出一份力,義唱籌到款就要支持抗日。
(寶玉肖像)
然后,作為當時在塘西一帶紅得發(fā)紫的花影恨就理所應當?shù)刈咴诹x唱最前沿了,當時的義唱有點像今日的選秀,花影恨當時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就是連續(xù)三屆義唱,輪流奪得了冠亞季軍,除了她傲人的歌藝、姿色,很多人給她面子,她捐錢也是最多的,她當時每一次出場,出場費都是一千大洋(在戰(zhàn)時已經(jīng)是很大的一筆數(shù)目了,不亞于現(xiàn)在的流量明星),義唱所得,全部捐出。
花影恨當時私下就捐了七百大洋作為善款,足見她愛國的情操和熱心。
但是花影恨又很多愁善感,之前提到的廣州那位替她贖身的黎姓官員有幾次就假借公務,從廣州來到香港探訪她,她就不勝其煩,覺得自己已經(jīng)放低這份感情了,也無謂再沾惹是非了,三番四次推搪這個官員。
直到1939年7月,花影恨參加完最后一次義唱,就已經(jīng)進入退休狀態(tài)了,她推了很多應酬,當時的媒體也經(jīng)常報導她看起來很悶悶不樂,也傳說她借身體不舒服,推了很多工作,在舞廳等風月場所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到她的身影了,只是有寥寥幾次看到她陪母親看足球、看大戲,但是原因也不知道,也沒聽說她有病。到了當年的11月尾,報章報道,有一晚,花影恨跟母親步行去太平戲院看大戲,看粵劇名伶馬師曾的戲(據(jù)說花影恨是馬師曾戲迷)。
馬師曾當晚演的一出戲叫作《龍樓鳳閣變勾欄》。
太平戲院舊貌
粵劇名伶馬師曾
據(jù)說她看完戲以后,就去后臺探訪馬師曾(當時很多是有這種慣例的,大佬倌演出前、演出后都有一些身份較為顯赫的戲迷去探班),看完戲和媽媽回家。她媽媽韓九姑就找鄰居打通宵麻將,花影恨就叫傭人下樓買宵夜給她吃,傭人回憶說,她讓買點豉油雞、白酒和汽水給她,用完宵夜,到凌晨一點,她便就寢。
到第二天清早,她媽媽韓九姑回來,就叫她起來吃早餐,卻發(fā)現(xiàn)怎么拍也不醒,更發(fā)現(xiàn)她渾身已經(jīng)冰冷僵硬。急忙送去瑪麗醫(yī)院,證實她吞下生鴉片死亡,香消玉殞。
(當年報章報導)
當年有很多人通過生吞生鴉片來自尋短見,、花影恨的逝世令到花國、塘西一帶很轟動,每個人都很惋惜,有人猜測她迷戀馬師曾,有段風流韻事,有些人更言之鑿鑿,說她進后臺時候,見到馬師曾與另外一女子親熱,這些事沒有根據(jù),都顯得有些片面,試想當年那個環(huán)境,你剛剛做完戲,妝都沒卸,怎么就跟人親熱?未免有些不合邏輯。
當時的報章也有引述韓九姑的說辭,說女兒在那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工作,長期悶悶不樂。無論如何,花影恨還是香消玉殞了,一時在戲曲界、花國名廳、舞廳等等都為她辦追悼儀式,更有知名商人捐了五百大洋為她購置棺木。
(知名商人為花影恨治喪)
花影恨的事跡在1940年被大家都很熟悉的南海十三郎兼任編劇和導演,拍了一套戲,叫作《一代名花花影恨》。由當時著名的演員白燕、張瑛、劉桂康出演,情況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看《梅艷芳》一樣,亦有人把梅姐的生平拍成電影。
(《一代名花花影恨》電影海報)
一代名姬,她去世那晚,正好是農(nóng)歷十月初十,亦都是她的生日,她選擇在22歲的大好芳齡這樣去了結(jié)她的生命,從此就長埋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里的一抔黃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