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然而今年的清明節(jié)意然奇跡般地沒有下雨,只是風颯颯而起,廣闊的天空微微有些水粉暈開的墨色。尋了處人少又是高處的地方站住,舉目眺望,郁郁蔥蔥的樹木,一覽無余。我把目光投向離我最近的一棵百年老樹,那棵樹顯得格外滄桑,也許是看透了人世間平平淡淡的生死離別吧。空氣不知怎的總帶著些悶熱,讓人胸悶氣短,幸好春風如颯颯秋風,溫暖中夾雜著絲絲涼意。我看著它將木葉不斷翻轉,扶著林木的枝條,像一位紳士一般腳踩一個中心,溫柔起舞。其實,這樣的天氣,正適合掃墓,祭祖,踏青。我想,雖然
少了陽春三月煙雨迷離的朦朧美,但在清明節(jié)踏青的時候總不至于被雨淋得太狼狽。
清明,清明。這兩個字,我在心里每念一次,便深刻一分。不由地在腦海里冒出白居易的兩句詩:“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
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思緒如潮水,慢慢涌起?;叵肫鸷芫弥扒迕鞴?jié),每一次都是莊重。長輩們一手提著一包紙錢,另一只手拿著一包香火。年幼的則跟在各自的父母身后,不敢嬉戲吵鬧,生怕被家長或長輩責罵。清明的雨淅淅瀝瀝,把一切都從頭到尾潤了一遍。大家卻都不打傘,冒雨前進,在泥濘的山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停在祖先的墳頭前,用鋤頭除掉那些雜亂不堪的草,卜香,燒紙錢,跪拜。來來回回,將所有的墳頭的草除盡,所有的墳頭都已一一拜過,才算結束。結束后便各回各家,有時候也會聚一聚,念念舊,聊聊生活中的瑣碎小事。
由于學習壓力的增大,我已經(jīng)幾年未曾過過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幾年未曾同長輩去祭祖了,“清明祭祖”這一習俗似乎也離我而去了。如今回想,似乎我已經(jīng)開始淡忘祭祖時小心翼翼,不知所措的感覺了。連回想清明節(jié)自家的風俗,竟也有些模糊與恍惚。心中模模糊糊印著祖輩們的墓碑,淡淡的輪廓,河邊一棵老楊柳,柳枝已能垂到河面上,流水滑涓,似乎還有遠處的青山,翻滾的稻浪以及周圍的雜草。年少不懂清明節(jié),只是歡喜又憂愁。歡喜清明節(jié)可以放假,運氣好遇上晴天還能踏青,憂愁為什么清明節(jié)這樣折騰,這樣麻煩。如今長大,終于明白,那是一種對自己祖先的虔誠,對故鄉(xiāng)的羈絆。不打傘,冒著雨,拿著一大堆東西,攀爬著上那陡峭又泥濘的山路,忙忙碌碌,整整一天,不管多累多折騰多麻煩,也只為表達一種虔誠,一種對祖輩的思念與愛。告訴他們“只要我們還在,就不會永遠會有人記住你們,即使你們不在我們身邊?!?/p>
耳邊又縈繞起杜牧的詩句,是一位慈愛的奶奶在教自己的孫女朗誦:“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
童遙指杏花村?!蹦棠套谑噬舷驅O女講解此詩的含義?!斑@是詩人清明節(jié)在異鄉(xiāng)的愁苦……”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那雙水靈靈的眼睛體現(xiàn)了孩童天真無邪的可愛,奶奶溫柔的摸了摸小女孩的頭,女孩“咯咯”的笑了,打破了這沉寂的世界。我微閉雙眼,感受著這春風颯颯,我知道,這也是我孩童時對清明節(jié)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