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與冷漠,吝嗇與慷慨,自私與利他,結(jié)合在同一個體之中……這是我。此岸和彼岸的我,天然和人工的我,拘謹和狂野的我,羞澀和無恥的我,泥漿里翻滾和云端上飛翔的我。這是每個寫作者的境遇,在文字里遇到自己……那個無能和萬能的“我”。
這是一名文字工作者所描述的關(guān)于他寫作時的感受。
我想,寫作一定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各種復雜的情緒,對立的情感,相互碰撞,撞擊出耀眼的火花。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腦海中的點點滴滴碎片,心中的一絲一縷情感,進行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深陷在自己做的局里,掙扎著、吶喊著,在黑暗中探尋著出路,一切的線索在靈感的指引下,走向一個未知的方向,直到前方出現(xiàn)微微一絲曙光……
在寫作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決定了作品最終方向,并不是作者一開始就能夠預料得到的,就像曾經(jīng)讀過的一本書里探討過的那樣,很難說的清楚一些絕妙的思想是不是本身就存在與時空之中,只等著作者智慧的頭腦靈光一現(xiàn),于是,筆下緩緩流淌出一篇篇絕世佳作,或者一句句醒世箴言。
我熱愛文字,熱愛文學,但我不敢自詡我愛寫作,就好像我信筆胡寫的段落也稱得上是“寫作”似的。
但我確實是真的愛上了寫東西的感覺。在無聊煩悶時;在思緒紛亂時;甚至在憤怒激動時,只要拿起紙筆(當然,也可以用電腦、手機),把心中的一切情感化為文字,慢慢地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等一篇寫完,眼前就會明朗起來,浮躁的心也迅速歸為平靜。
當然,寫東西有時候也是很艱難,枯燥的。因為我們不光是想通過寫作來整理自己思緒這么簡單。很多時候,在我們反復思考,不斷探索后,心底也會逐漸升起一絲希望,我們也會我們也想通過自己的筆,寫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寫出令世人認可的一些可以稱之為“作品”的東西。當我們滿懷熱情,耗時費力的成果,向別人小心翼翼雙手捧上,卻被棄之一旁,無人問津時,那種挫敗感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能才懂得。
于我來說,我遭受冷遇后,我所想的就是,自己還不夠強大,我會把內(nèi)心的不甘化為動力,去讀名家作品,常思考,勤練筆,不斷去充實自己。
雖說“是金子總會發(fā)光”,但我們誰敢確定自己就是那塊“金子”?沒有經(jīng)歷過烈火焚身,千錘百煉,豈敢坐等發(fā)光?老舍先生,一代文壇大家,他還要求自己每天再忙也要寫下五百字,何況是我等平凡之輩!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堅持閱讀,堅持寫作,即便最終成不了“大家”,對于自身的好處也是數(shù)之不盡的,起碼我們活得明明白白,我們收獲了內(nèi)心的平靜,至少我們有過拼搏,有過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