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聽到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說:“你相信光么?”也許你的第一反應(yīng)和我一樣大概是想笑吧,因為你會覺得小朋友其實連那句話的意思都不知道吧?可反過來想,其實是我們太在意那句話本身的意思了吧。
好像已經(jīng)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潛意識地去理解一句話的意思。是從上學(xué)時候的有了閱讀理解開始,是從父母生氣時候說話的表情開始,還是進(jìn)入社會后,為了讓身邊的人“喜歡自己”而努力深入解讀別人說的每一句話,深怕自己說錯或者做錯什么開始的。
這讓想到了最近在追的韓劇《我的解放日志》,最初選擇看它的原因是評分很高,應(yīng)該會蠻好看的,看了幾集,發(fā)現(xiàn)和我們的生活好像。其中一個印象挺深的片段是:具先生有點不理解的和美貞說“你和你爸一模一樣,明明該收的錢,我不懂為什么你們卻一副理虧的樣子?!倍镭憛s回答說:“要跟有一定交情的人撕破臉,有些人是做不到的。比起拿不到錢,跟人撕破臉讓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那種感覺更難受?!?/p>
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們有多少人會像具先生一樣和“老賴”據(jù)理力爭,又何曾在更多的時候會選擇和美貞一樣,內(nèi)心深處無語無比,其實想去據(jù)理力爭來著,自己明明也拮據(jù)的很,卻又擔(dān)心萬一真的撕破了臉,不僅連朋友也沒得做,自己估計會變得更難堪,想想要不還是算了吧。
比起“我自己”,好像“別人”更重要。
和同事聚餐出去吃飯,你明明不喜歡吃辣,可當(dāng)她問:“你應(yīng)該可以吃辣吧?”你卻硬撐著說“可以?!?;去親戚家做客,七大姑八大姨的問題向來都帶著冷嘲熱諷,但你依舊微笑著努力回答那些讓你難堪的問題,同時還要顧及自己說的話不會讓對方誤會什么;就連談戀愛為了迎合都會選擇特意打扮成對方喜歡的樣子。
這樣的“你”真的會很累吧。
書上說之所以我們太在意別人的話的意思,是因為對事物太敏感,所以我們需要有鈍感力。而所謂“鈍感力”就是敏感的反義詞,遲鈍、不在意、后知后覺。
當(dāng)我們有了鈍感力,我們就不怕和“老賴”撕破臉了,因為他的話說的再重,我們根本就不在意;當(dāng)我們有了鈍感力,我們不會覺得別人的冷嘲熱諷是在說我們,只當(dāng)她們說的是“和我無關(guān)”的故事;當(dāng)我們有了鈍感力,“我”的感覺可能更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
希望有一天,我們真的有“鈍感力”。就從聽到一個小朋友說“你相信光嗎?”開始,你的第一反應(yīng)還是笑,只不過你想到是“奧特曼”真的是小孩眼里的“yyds”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