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子是一道滿族人冬季常吃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有至少300多年的歷史,多見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域,滿語稱為“格格豆”。
據(jù)傳清朝玉米引入東北大面積種植,七月末八月初玉米剛上漿,就會進入深秋遇到霜凍而無法完全成熟。當時農(nóng)民就把這些未成熟的玉米掰下來放到缸中儲存,幾天后發(fā)酵后的玉米散發(fā)出嗆鼻的酸腐味,久而久之反倒有一股清香味道,人們小心地撈一些出來,清水漂過,碾碎揉成面團,下到滾開的鍋里,煮熟食用,味道別有一番滋味,這就是酸湯子最早的由來。
酸湯子的制作步驟
將玉米碎洗凈,置廚房內(nèi)陰涼處,用冷水浸泡十數(shù)日(時限依室溫而定),使其自然發(fā)酵。待微有酸味時,撈出清洗后,用水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再用布口袋控去適當?shù)乃?,之后取出放在陰涼處或者是團起來放在室外冷凍,以避免腐敗變質(zhì)。
在食用時,鍋內(nèi)放清水燒開,待水燒開后,將成團的湯面放入鍋里氽一下,等到表面呈半透明狀時,撈出置于盆內(nèi),用勺子或筷子將面團打散,再用勺子取適量開水倒在湯面上,同時不斷攪拌,使湯面更多地熟化,產(chǎn)生足夠的粘度,攪拌均勻備用。
維持鍋內(nèi)的水沸騰,取適當大小一團湯面合在雙手中間,雙手十指用力內(nèi)合,壓在面團上,使其在壓力作用下進入夾在一個指縫內(nèi)的湯套里。(湯套:是將一薄鐵片剪成一個銳角的扇面,然后將其卷成的一喇叭狀小鐵筒。制成的湯套大約一寸半長,大頭比手指略粗,小頭比筷子略細,使用時大頭朝手心方向,小頭從指縫間穿出。)
同時需要甩動雙臂,使得湯面從湯套內(nèi)躥出后在空中被甩成弧線狀,落到下面沸騰的開水鍋里。擠一下,躥出一條,需要避免甩到鍋外面,也要鍋內(nèi)的面條堆積一處,粘連成團,如果成堆,及時用勺子攪開,等到面全擠完后煮上片刻,即可連湯盛起食用。
如沒有湯套,也可用手攥,讓面從虎口擠出,只是這種條粗細不均。因為是用雙手“攥”出來的,所以做這種食品的過程叫“攥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