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 A15 反向升級到初代 SE 的,原因是最近極需添置一臺新 Mac 來運行 Logic,故將手中的設備逐件清倉回血,最后也把魔抓伸向了還沒捂熱乎的 SE 3 ——最后這臺 2016 年產(chǎn)的初代 iPhone SE 成了我手上唯一的 iOS 設備——和唯一的手機。
于是便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先說結(jié)論:A9 老了,而且變得很邋遢。
我對這枚處理器的最后印象是在 2020 年,那時我剛換掉已經(jīng)用了近五年的 iPhone 6s,之后換就再沒接觸過搭載 A9 chip的機器。而截止到當時,iPhone 6s + iOS 14.2 的組合于我而言還是相當流暢和夠用的。
也正因為這樣,A9 「神U」的美名才如此令我信服,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擔當著「iOS 體驗最低門檻」的守門員角色,在我眼里它是可以被信賴的,就像同樣老當益壯的驍龍 835,是低價撿垃圾的天堂。
正經(jīng)體驗下來,發(fā)熱是個大問題,大概是三星U 和 iOS 15 共同作用的結(jié)晶。充電時機身更是燙得離奇,十分影響心情。
連續(xù)卡頓掉幀的問題在進行過一次 DFU 刷機后不復存在,流暢度終于是可接受的水平。第三方 Apps 除了冷啟動時載入速度較慢,其他方面倒是不賴,后臺大概能維持四到五個應用來回切換,不過地球該看的還是得看。
一輪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會感到一種「表里不一」的突?!芏?App 都不再專門為它做 UI 適配了,隨處可見錯位的按鈕、重疊的字符和過小的字號。
擠眉弄眼參差不齊的的界面與 SE 原本克制、精巧的機身顯得格格不入。這些細節(jié)令人產(chǎn)生一種落差,令人膈應,也是無奈,就像人老了以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種邋遢,也與蘋果產(chǎn)品一直以來“被裝在精美外殼里的精致軟件”的定義再無關(guān)系。
我不會過分吹噓 iPhone SE 還多么能戰(zhàn)——從 A15 降級下來,我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么:和大伙兒們一起撿垃圾這么多年,親身體驗過「驚人流暢的 625」、「再戰(zhàn)兩年的 835」,也耳濡目染了「又卡又燙的 888」和「持續(xù)拉胯的 8 Gen 1」,當然明白每年不斷刷新的”性能上限“并不是我的目標需求——對于不打游戲、不把手機定義為唯一“個人終端”的我來說,真正需要的是 A9、835、970 這樣的守門員機型。(不過馬上就要輪到 A12、865、990 三兄弟了)
所以對于 iPhone SE,只消拿起它,用大拇指輕易就覆蓋整塊屏幕,使用「滑行輸入」單手順暢收發(fā)微信,之后再來個食指后空翻,咔嚓一下熄滅屏幕,像投硬幣一樣把它放回褲袋——這一連貫性的操作所帶來的輕便與滿足,就是這臺機器給我最好的回饋:在享受著它極致便攜性帶來的便利和自然時,你不太會計較那偶爾會”頓“一下的過渡動畫和僅支持 LTE Cat 4(iPhone 6/6 Plus 同款)基帶帶來的不太愉快的沖浪體驗。
最邪門的是,從 A15 換到 A9 絲毫沒有給我的體驗帶來降級和不便,反而 SE 過小的屏幕和羸弱的性能令我有了更明確的「多設備分工」思路:有些事就該留給 Mac 和 iPad 去做——讓手機真正成為一枚即時通訊的工具。
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收獲。
差不多快七年了,iOS 16 不要它了,垃圾佬們倒還抬舉它;親戚家的小朋友指鹿為馬,說我這 SE 是”好小好小的充電寶“;同事們以”本市又一臺 iPhone 5 榮譽出土“為題對我的”新手機“大肆渲染:大家都玩的很開心,所以我也是。
但最大的喜悅是對這款來自十年前的設計在2022 年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暢快運行的驚奇和感動——的那種滿足:或許這就是 SE 這個系列帶給每一位使用者的終極愿想:以永恒的時間刻下那些最美麗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