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疫情沖擊影響,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2.5%,低于預期。當前在全球經濟景氣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國外需前景并不樂觀,而內需也顯得十分疲弱,經濟復蘇力度明顯小于2020年。
而導致我國內需偏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房地產業(yè),自2021年下半年地產投資增速進入下行通道以來,至今仍然沒有明顯改觀。事實上,自央行“三道紅線”政策實施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yè)就進入了一次深度調整期,此次調整對于眾多房地產企業(yè)來說也是一場流動性的信用危機。
恒大因債務危機而倒下后,又接連出現多個萬億、千億房企相繼爆雷,而這也正是這些房企長期以來所采取的高負債、高周轉、高增長的“三高”發(fā)展模式”所釀成的后果。
2022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行業(yè)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48.6%,千億房企數量大幅減少;上半年百強房企累計銷售金額30564.6億元,同比下降50.3%,整體業(yè)績腰斬。
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巨大,表現為剛需買不起,改善在觀望,居民房貸更是兩度負增長。重點30城累計成交面積同比下降48%,其中一線城市累計成交同比下降35%,26個二、三線城市累計成交同比下降50%。
導致房地產銷售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1、以恒大為首的一線房企不斷爆雷,致使市場信心缺失,購房者普遍擔心項目能否按期交付以及是否會出現爛尾情況;
2、房地產市場的定律,“買漲不買跌”正在發(fā)生作用,購房者的心理也完全符合這一定律,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3、受疫情沖擊的影響,居民就業(yè)及收入預期下降,首付和月供還貸壓力上升。
毋庸置疑,我國地產業(yè)目前正處于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之中,“三道紅線”政策出臺后,房企資金鏈收緊,信用風險上升;由此導致市場對房地產行業(yè)信心下降,銀行開始十分謹慎對于房企貸款的發(fā)放,而購房者因為擔心房屋不能按時交付,購房心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變得很消極,原來有購房打算的人也暫時處于觀望狀態(tài)。
以上兩種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就使得中國房地產進入了一個多年來少見的一個極度疲弱的局面,要改變這一局面,僅憑房地產行業(yè)自身的力量,很難有所作為。
實際上,這一輪以“三道紅線”為標志的房地產調控,就是中國房地產降杠桿、擠泡沫、軟著陸的過程。目的是給讓一路高歌猛進,采取三高模式,長期依賴債務驅動經營的房地產企業(yè)踩剎車,促使已經有明顯金融化風險的房企,回到低杠桿、低風險的穩(wěn)健健康的經營模式上來。
筆者認為,要促使房企擺脫目前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調控政策適度轉向
為改變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極度疲弱狀況,房地產金融政策可實施逆周期調節(jié),房地產調控政策也應從去杠桿過渡到穩(wěn)杠桿。適度放松居民按揭貸款政策,引導房地產交易盡快恢復正?;?。此外,還應下調首付比例,放松限貸政策標準,繼續(xù)下調房貸利率等。
2、金融機構對房企債務實行展期
目前房企面臨困境的核心問題是資金鏈斷流,缺乏經營資金,金融機構當前可以做的就是對房企債務做展期,目的是先止血,保證資金鏈不斷裂,阻斷行業(yè)陷入持續(xù)下滑的危機。
這一措施雖然無法使房企經營狀況得到根本改善,但是可以暫時緩解房企資金緊張局面,短期不用還債,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
3、國家出手購買,或鼓勵大型優(yōu)質國有房企購買那些出現暴雷問題房企的資產、項目和股權
2008年美國發(fā)生金融危機時,美國財政部分別向房利美和房地美輸入了1198億美元和716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使得美國房地產市場熬過了這一段危機時期,之后房地產市場復蘇,財政部并未虧錢損,反而有盈利。
現在對一些問題房企的資產重組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以上措施肯定會實施,只有采取必要手段及時化解房企當下的流動性危機,挽救幾個一線標桿房企,才能盤活房地產資產,激發(fā)市場信心,促使整個房地產行業(yè)盡快走出低谷。
然而,中國民營房企的老板們的表現實在是太差強人意,,一個個不是躺平,就是暴雷,能看得過去的沒有幾個,這就給政府出手化解危機造成了困難,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處理這些爛攤子的成本,目前的恒大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4、在房地產企業(yè)風險沒有得到徹底釋放之前,中國房地產不可能實現復蘇
事實上,2022年中國房地產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能否支撐樓市價格?金融業(yè)與房地產行業(yè)是相輔相成的,銀行的貸款利息收益、開發(fā)商的利潤最終還是需要市場購房者來買單的。
當經濟處于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一部分增量為銀行和開發(fā)商的利潤買單,由此形成了房地產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然而,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已經依賴赤字維系經濟運行,深圳就是如此,數據顯示,深圳從2002-2020年19年間,有18年為財政赤字,僅有2013年財政略有盈余。
這說明地方經濟的基本面對于股票和房地產的支撐不足了,存在著泡沫,但這些泡沫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會被不斷增長的經濟增量所夯實、消化,過去的中國經濟增長就是如此實現的。
問題是,2022年許多地方的經濟增長能否達到預期目標,以此來維系當前房價的預期泡沫,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現在還很難說,自疫情爆發(fā)以來,全國已經有23個城市發(fā)布了限跌令,這只起到能暫時阻止房價下跌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之,當前中國經濟內需不暢的一個重要堵點就在于,房地產業(yè)的風險還沒有出清,使得其無法成為金融機構順利放水的端口,因此,在經濟增長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房地產,就無法在“保增長”中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房地產僵局得不到破解,與其相關聯的上下游行業(yè)的債權債務、金融票據等風險也不能得以釋放,進而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整個發(fā)展全局。由此可見,采取積極穩(wěn)妥的措施,促使房地產企業(yè)盡快擺脫困境,是打通內需堵點,推動經濟發(fā)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