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柳絮
來源 | 蜂氓
ID | fengmeng2019
阿德勒曾說:“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p>
我們行走在人世間,離不開與人交往。一個人,是使人如沐春風(fēng),還是讓人退避三舍,人生境遇自會大不相同。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向來是復(fù)雜的,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懂得一些社交法則,既能讓別人自在,又能讓自己舒服。
一次聚會上,大伯母追問剛離婚的表妹葉子有沒有新的對象。
得知她目前還是單身,立馬介紹自家堂弟。
大家說,兩人年齡和條件都不相符,先讓葉子享受一段單身時光。
本以為話題就此擱淺,她卻毫不識趣。
她說:“葉子,人生短暫,有些機會錯過了,可能是一輩子的遺憾。我家堂弟也只是長你幾歲,但家庭條件不錯,兒女又在外工作,各自成家,人際關(guān)系簡單。你是二婚,差不多就得了?!?/p>
葉子還沒有從離婚的悲傷中走出來,沒想到又被風(fēng)涼話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就請你收起關(guān)心。有時適時緘口,是對別人最大的善意,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
有句話我很欣賞說:“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太過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guān)系的最佳方法?!?/p>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鄰居錢婆婆就是這樣一個“熱心”的長輩。
她不顧一旁的賀子秋,對李爸說:“子秋太疼小尖尖了,干脆做女婿算了,要不然等子秋真找了老婆,那就隔一層了,沒準以后那個兒媳婦就孝敬那個親爹去啦?!?/p>
李爸很尷尬,僵硬地笑著,并告訴她尖尖有男朋友,搞雕塑的,想盡快結(jié)束話題。
圖片來源:《以家人之名》
可她拽住李爸的手不放,繼續(xù)說道:“那肯定賺錢不少吧?找對象要找知根知底的?!?/p>
李爸不得已,讓她趕緊吃飯,并示意她放手。
以長輩式的關(guān)愛探究別人的隱私,不拿自己當外人,這對別人是一種侵犯,更是一種冒失。
人們常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丟失?!?/p>
很多時候,真正導(dǎo)致我們情誼變淡的,并非是彼此之間距離太遠,而是因為我們不懂分寸,對別人指手畫腳。
保持社交應(yīng)有的距離感和分寸感,給別人留有隱私的空間,才能讓關(guān)系更持久穩(wěn)定。
在《五十公里桃花塢2》中,宋丹丹提議舉辦一場篝火晚會,并讓大家表演節(jié)目,遭到了幾乎在座所有人的反對。
可她無視別人的意見,反而聲色俱厲:“要你們干啥來了,如果你們什么都不會演,要你們坐在這里干什么?”
后來,她直接把任務(wù)甩給汪蘇瀧,汪蘇瀧提議的運動會獲得大家的一致贊成。
可她仍堅持開篝火晚會,甚至在舉手表決環(huán)節(jié),一掌拍下辣目洋子托腮的手,又用眼神暗示舉起手來的李雪琴。環(huán)顧四周后,眾人屈服于宋丹丹眼神中的威懾力,紛紛放下了手。
圖片來源:《五十公里桃花塢2》
在這場小小的分歧中,宋丹丹以領(lǐng)導(dǎo)者的姿態(tài),用不容商量的語氣給別人委派任務(w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性格過于強勢,難免讓人覺得不舒服。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p>
生活中,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選擇,能聽取他人意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擔(dān)當。
無論國宴級別的林大廚怎么解釋,他非但聽不進去,還提出把雙人套餐全部改成單人套餐。
眾人和他分析利弊,他來了一句:“聽我的,這個事情不需要討論?!?/p>
圖片來源:《中餐廳》
后來營業(yè)時一團亂麻,新菜單、新流程搞得大家手忙腳亂。這時又不顧林大廚的反對,分分鐘甩出三個字“聽我的”,擅自改變流程。
如此一來,餐廳里的很多問題無法收場。
唐朝宰相魏征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p>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性,誰都不敢保證比他人所知更多,學(xué)會聆聽是對自我的審視和完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看過一個視頻:
老李家歷經(jīng)周折買到了心儀的房子,全家人十分高興,準備出去慶祝一番。
路遇一位鄰居老周,迫不及待地和他分享喜訊,誰知他一臉惋惜。
他說:“老李,不是我潑你涼水,那個小區(qū)周邊設(shè)施比較老舊,又不是什么學(xué)區(qū)房,雖說價格實惠,但從長遠計議,不是理想住所啊!”
說話的時候,老周壓根都沒有留意到這家人的臉上已經(jīng)明顯不高興了。
正在喜悅的老李,頓時無語;原本喜氣洋洋的孩子們,已經(jīng)不耐煩地低下了頭。
他們還是去了酒店,吃了一頓食不知味的慶功飯,一路沉默地回了家。
要知道,每一句自以為是的評價,對于別人而言都是一種打擾與冒犯。
《禮記·緇衣》里有一句話:“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弊,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p>
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zé),說話和行動前需深思熟慮,口無遮攔只會自取其辱。
一次,北大教授辜鴻銘去一西餐廳就餐。
辜鴻銘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進來兩個學(xué)生模樣的人,發(fā)現(xiàn)一旁的辜鴻銘后,二人用蹩腳的英語調(diào)侃起來。
一學(xué)生說:“你看那老頭穿的,讓人看著像是咸豐年間的古人。”同伴嬉笑道:“不、不,我看他那衣服是仿造仙人所制?!?/p>
那兩人討論得越發(fā)興致盎然:“你瞧他那樣,看著這么土氣,還配來吃西餐嗎?”另一人又附和著笑他是個鄉(xiāng)下人。
他忍無可忍,用標準的倫敦腔開始了一番說教,兩個學(xué)生被訓(xùn)斥得體無完膚,灰溜溜地離開。
《伊索寓言》里說過,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舌頭,最壞的東西也是舌頭。
不顧及別人感受,想到什么說什么,是對別人的傷害,也是自己無知的體現(xiàn)。
生活中,我們應(yīng)學(xué)會謹言慎行,說話前做到心中有尺,時刻把持著言語的尺度,給予他人溫暖,也展現(xiàn)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良。
人們常說:“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fù)間?!?/p>
這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所有感情用心維護,才會牢固;任何關(guān)系用心經(jīng)營,才會長久。
電影《千與千尋》說道:“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從起點駛向墳?zāi)沟牧熊嚕械娜撕湍阕鴰渍揪蜁崆跋萝嚵??!?/p>
圖片來源:《千與千尋》
人生這條路,有太多的站臺,許多人走著走著,就悄然作別。倘若有人愿意和你一起到終點,一定是彼此用心經(jīng)營呵護,讓這份感情得以細水長流,愿我們都有這樣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