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重新拾起中學(xué)課本,胡亂翻閱,一行行都是熟悉的標(biāo)題,一句句都是熟悉的句式,但經(jīng)過歲月洗禮各種感受已然不同。今日讀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感慨萬千,各種思緒涌上心頭,童年那些平凡的稀有記憶此刻變得彌足珍貴。原先是愛隨心動筆的,遺憾的是步入社會后卻丟失了這一習(xí)慣,總是沒到才思泉涌那刻都不知何從下手。升級母親后,也想過為孩子寫點什么,但終究還是寫一行就刪一行,提筆都能成無奈之舉……
魯迅記得年少時家的后花園是百草園,里面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達(dá)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樹葉里長吟的鳴蟬,菜花上伏著的肥黃蜂,輕捷竄動的叫天子,油呤低唱,蟋蟀彈琴,蜈蚣斑蝥好不熱鬧………
這些年我的夢里不也時時是這些場景嗎?每天在高大的木床悠悠醒來,外公外婆早已忙碌開來,最愛陽光透過天井灑到房里透出的各種天然味道,用米漿洗精心過的床單總能睡個飽覺,煙火飄騰穿梭泥瓦之間溫暖舒心,凹凸不平的泥地板觸感如豆沙般綿密,終了解童年為什么總不愛穿鞋了。
童年里我們也有一片樂園天堂,記憶中就叫對門山,名字來源大抵是因為它就坐落在村中心對面吧。
一大片不規(guī)整的梯形菜地,到現(xiàn)在都沒分清哪個是誰家的,所以那稀稀拉拉長著的棗樹自然不分彼此的都被嚯嚯一輪。橘子樹也是難逃厄運(yùn),沒到季節(jié)果實就留不住了,由于分不清主人,孩子們也就更加肆無忌憚,穿梭于各種果實之間上躥下跳。另一面的茶樹長得七歪八扭,一個個造型獨(dú)特,搭秋千,做樹屋折騰不亦樂乎。還有一井,冬暖夏涼的山泉水里面常有魚蝦不少。
姑姑嫁到外婆的村子,她家屋后有處小山丘,很早就被外公外婆選中為墳地。那會兒還空著,偷拿著家里的鍋碗瓢盆呼朋引伴到土球丘上“野炊”做好的“飯菜”自己不吃總拿去喂豬,炊煙裊裊,家里大人也總能發(fā)現(xiàn),后果不言而喻,每次都能吃到一頓“小筍炒肉”
夏天晚上在舅舅家院子里乘涼如同現(xiàn)在的大媽廣場集合,整齊又統(tǒng)一。那時候你追我趕能跑趴人的院子,如今再去也只需兩腳便能丈量。冬天雪來圍爐取暖,外公總喜歡坐在堆柴的角落,厚厚的夾襖裹成一坨,暖和和也懶洋洋。只聽得噼啪動聽的柴火在交響奏樂,竹子的聲響最大,像極了樂器界扛把子——嗩吶。說到嗩吶就不得不提一下印象中的山舅舅(媽媽那邊的親戚同輩異性),天天在他的閣樓里吹嗩吶,沒見過世面的我挺好奇他的雙層閣樓也挺崇拜他的嗩吶技藝,除了有點吵其他都挺好。
歲歲年年,不大的小村莊也有些鮮明的四時之景,更迭交替下無憂無慮的童年很快結(jié)束。故人歸,落滿灰。猶如各場電影的收場一切都?xì)w于現(xiàn)實,多少有些落寞。近些年時常夢到這些場景,早起陽光優(yōu)秀之時也能感時身受,帶來的卻是無盡的思念。山河在,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