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承載了無數國人的出行記憶,地域遼闊,地貌多樣的中國,靠汽車是跑不完的,廉價的火車,依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貧困的山區(qū),火車至今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唯一工具。雖然高鐵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承載著情愁與希望的綠皮火車,依舊奔跑在鐵路線上,在這些火車上,你可能還會遇上一些“特殊旅客”。比如,在我們四川,就有一趟慢火車,裝載著很多“特殊旅客”,他們乘坐的是從普雄開往攀枝花南的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
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越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途經27個站點,旅客大多是彝族老鄉(xiāng)和沿線職工。而這座慢火車更是承載著彝族老鄉(xiāng)走出大山的希望。每逢到了當地節(jié)日或趕場的日子,老鄉(xiāng)們會把家里的山菜、禽畜帶到城里去賣,這批人也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特殊旅客”。
坐過火車的朋友都知道,有些東西我們是不能帶上火車的,但在今年7月1日最新公布的《鐵路旅客禁止、限制攜帶和托運物品目錄》明確規(guī)定了。約定公益性“慢火車”可以允許旅客隨身攜帶少量家禽、家畜和日用工具、農具。于是,這些“特殊旅客”也可以順利坐火車了。
為了滿足當地老鄉(xiāng)的需求,這趟慢火車還專門設置了一節(jié)車廂,用于存放老鄉(xiāng)們帶來的禽牲,豬和羊等牲畜上車后,會被趕往專門車廂,實行人畜分離。同時,這節(jié)車廂的地面也進行了特別的改造,帶有凹槽,確保牲畜家禽的排泄物,可以排出車外。
工作人員還增加了天窗的數量,定期消毒,確保列車環(huán)境。車廂里還增加了牲畜拴掛處,防止它們亂跑。整個車廂內大約能容100多頭羊,從此。老鄉(xiāng)們帶的雞鴨鵝豬羊有了“專座”,行李車成了一個流動的“動物園”。
這趟慢火車不僅成了老鄉(xiāng)們走出深山的工具,是走親訪友的“公交火車”、是求學路上的“校車”,也是鄉(xiāng)民賺錢的“趕集車”。據老鄉(xiāng)介紹,他們在趕集的日子,會帶著自家雞鴨去喜德售賣,每次能賺幾百元。除了牲畜,老鄉(xiāng)們還會把家里的山野菜帶上火車,有時候,人們也會在車廂里進行交易,因此,這趟慢火車又被人們稱為“移動的集市”。
慢火車在悠長歲月里,陪伴著彝族鄉(xiāng)民的成長,融入到了沿線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成了承載鄉(xiāng)愁記憶的地方。很多人會專門來乘坐這趟慢火車,只為了體驗這里的人間煙火。車廂里會傳來豬、羊的聲音,也就雞鴨的叫聲,還會有鄉(xiāng)民的賣買聲,如同一個淳樸的村莊,鋪開了一幅最純樸的生活畫卷。
這趟熱鬧的“慢火車”,全程最高票價也只要26.5元,最低票價只要2塊錢,票價已經30年沒變過了。它早已融入到了大涼山老鄉(xiāng)的生活中,承載著大涼山鄉(xiāng)村振興的希望,譜寫出民族團結進步的壯麗新篇章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