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46億年前,宇宙中的一些物質受到太陽的引力吸引,逐漸匯集成了一個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地球。而在地球漫長的生命當中,有無數生命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誕生,繁衍,最終走向滅絕。
這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自然規(guī)律,但是在近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意外的發(fā)現:物種的滅絕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地球歷史上曾經爆發(fā)的比較重大的物種滅絕事件間隔大約都在2600萬年左右,而這個數字和和太陽伴星的回轉頻率出奇的匹配,因此科學家們就開始懷疑物種的滅絕規(guī)律,其實和太陽伴星有關。
生物大滅絕的原因
生物滅絕的現象發(fā)生極其頻繁,但是多個物種在很短的時間段內同時滅絕這樣的現象在歷史上還是比較罕見的,因此科學家們將這種多種類型生物同時滅絕的現象起名為“生物大滅絕?!?/p>
有意思的是:在生物大滅絕發(fā)生的階段,地球上的氣候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
比如發(fā)生在4.4億年前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那時候的地球上沒有陸生生物,所有生命都聚集在海洋里,而因為某些已經不可考的自然原因,地球的溫度極度降低,大面積的海水變成了冰川,海洋中的食物無法獲得足夠的熱量,也找不到適宜的食物,因此出現了大面積的生物滅絕。據統(tǒng)計,80%以上的古生物都因為這次海洋溫度降低而滅絕了。
無獨有偶,離我們比較近的恐龍大滅絕的發(fā)生原因,也是因為全球氣候和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尤卡坦隕石撞擊地球之后造成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能夠直射地表的陽光大量減少,因此無數動植物都慘遭滅絕,統(tǒng)治了地球近2億年的恐龍,也沒有逃離這樣的慘劇。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地球上或大或小的生物大滅絕現象都和環(huán)境因素的改變脫不了關系。而地球的環(huán)境在外界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一直穩(wěn)定的。那么為什么地球的環(huán)境會出現如此重大的變化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環(huán)境為何變化?
為了弄明白地球上的環(huán)境究竟為什么出現重大變化,科學家們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最終他們根據地球上的隕石坑做出了推測,這些生物大滅絕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隕石撞擊地球后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
這樣的理論其實非常有依據,因為地球上出現的大型隕石坑和地球歷史上的生物大滅絕現象發(fā)生的時間非常吻合,這兩者之間必有著必然的聯系,而且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比較脆弱的,環(huán)境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食物鏈的底層,而食物鏈的底層供應不足會導致其上層的生物也遭受影響,最終導致滅絕。
隕石撞擊地球之后,會向大氣層中拋灑無數的沙塵,間接導致地球無法接收充足的太陽光,直接影響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導致食物鏈出現斷檔。而且隕石還會導致自然災害頻發(fā),地質活動變得更加強烈。所以導致生物大滅絕的環(huán)境變化和隕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生物大滅絕有著一個頻率,大約是每2600萬年就會發(fā)生一次,而生物大滅絕的發(fā)生,完全可以歸咎于隕石的撞擊,那么隕石為什么偏偏以一種極其有規(guī)律的方式撞擊地球呢?
太陽伴星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天文學的知識來進行解釋,我們都知道太陽并不是孤獨的。有著無數和太陽類似的恒星存在,并且它們也有著各自的星系體系。而在科學家們的假設之中,就有著這么一個恒星被稱作是太陽的伴星,科學家們將其稱之為“涅莫西斯星”。
在假設當中,涅莫西斯星的形態(tài)和結構與太陽十分類似,只不過和太陽距離較遠,和太陽一樣,這個行星也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每隔2600萬年太陽和它的距離就會達到一個最小值。
在達到最小值之后,這兩個恒星之間的引力交匯,彼此作用,本來穩(wěn)定圍繞在太陽系外環(huán)的各種小行星和隕石等天體會在錯雜的引力作用之下失控,向太陽飛去,而我們的地球正好處在這些小行星飛向太陽的路程之中。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隕石撞擊地球的幾率將會大大提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隕石撞擊事件發(fā)生極其有規(guī)律,而這種現象所帶來的物種大滅絕,自然也就有跡可循了。
太陽伴星是否存在?
正如前文所說,所謂的涅莫西斯星其實是一顆天文學家們假想的恒星,在宇宙中是否有著這樣一顆星球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猜想可能是正確的。
雖然人類從沒有真正捕捉到涅墨西斯星的相關材料,但是科學家們卻清楚的發(fā)現冥王星軌道之外的一顆矮星受到了不知名引力的吸引,以900個天文單位的幅度偏離軌道。所以許多人也就認為:太陽伴星是必然存在的,而正是這顆恒星造就了地球上有規(guī)律的物種大滅絕現象。
結語
在了解了這些之后,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慌張,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因為隕石撞擊地球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且以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完全可以在隕石撞擊地球之前就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預警和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