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NASA的新聞發(fā)言人聲稱,NASA對于發(fā)射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感覺到興奮,這次的火星考察任務可以解答一些問題,比如火星是否有生命。
與此同時,NASA行星科學部的一個主任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的時候也表示,在探測結束后,NASA或許會發(fā)表一些重大信息,比如火星生命是否存在。
他也表示,如果火星真的存在生命,那么人類可能缺乏承受能力。
在各種聲音中,美國NASA在2020年7月成功發(fā)射了“火星2020漫游車”,此探測器在人類期望的目光中飛向了火星,并為人類收集關于火星的珍貴數據。
我們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火星2020漫游車介紹圖
火星2020漫游車
美國發(fā)射的這艘探測器,又被稱為“毅力號”或者“火星2020”。
2019年,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里,一批工作人員注視著面前這臺探測器的運轉情況。
由于火星表面地形崎嶇,坑坑洼洼,因此探測器必須具備良好的行動能力,不僅要保持平衡,還要能應對火星上的惡劣氣候造成的行動不便,因此對探測器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很遠,大概要花費數個月,飛行器才能從地球抵達火星,因此“火星2020漫游車”一旦在火星上出現意外情況,比如翻車、掉進深坑等,地球上的人們并不能很快給予相應的幫助措施。
火星地表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發(fā)生過,在2018年,美國的“機遇號”就在一場沙塵暴中與地球失去了聯系,讓人感到痛惜。
而一臺火星探測器價格不菲,如果因為這些意外情況導致無法收集數據,那么對于自己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現在,面前的這臺探測器則是他們的希望,在經過連續(xù)十小時的前后行走后,這臺探測器依舊運作良好,甚至還能完成進行旋轉動作,出色的完成了首次測試。
測試中的火星2020漫游車
按照科學家的想法,“火星2020漫游車”將會在火星表面上行走,進行拍照和土壤巖石收集工作,以便地球上的科學家可以進一步研究火星的情況。
同時也會觀測火星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比如空氣的組成成分,為人類移民火星相關信息。
這臺探測器比之前設計的“勇氣號”、“機遇號”等更為先進,科學家為其配備了更加成熟的自動導航系統(tǒng),甚至還有設立了一臺額外的計算機來處理圖像和制作地圖。
成功登陸的火星2020漫游車
在科學家殷切的期望目光中,“火星2020漫游車”終于在2020年7月成功發(fā)射,朝著既定目的地火星飛去。
隨著它在火星成功降落,關于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言論瞬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那么最后探測結果顯示到底有沒有呢?
火星表面
火星有生命嗎?
我們首先來說說火星的環(huán)境情況,首先,火星的大氣稀薄,主要構成成分是二氧化碳。
其次,火星的自轉周期與地球十分相似,但是公轉周期卻是地球的兩倍,最后,火星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不友好,由于隕石的經常造訪,所以地面上遍布各種被撞擊出來的深坑。
歐洲航天局就曾經公布了一張火星表面的圖片,那是一個名為奧爾庫斯的巨大隕坑,其長度約為380千米,寬度為140千米,像是一條巨大的狹長傷疤,橫亙在赤道地區(qū)。
奧爾庫斯隕坑
這種環(huán)境會誕生生命嗎?
科學家表示不能確定,因為根據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火星在許久之前,地表上存在著大量的水。
雖然現在地表上只有破碎的巖石,但是雷達探測數據卻表示在地下存在著豐富的水源,主要集中在兩極和中緯度地區(qū)。
水是生命誕生的重要因素,火星上既然有水,那么說不定就存在生命,或者說曾經存在過生命,尤其是火星曾經的地貌與地球十分相似。
火星水源分布衛(wèi)星圖
在2013年,一位軟件工程師利用NASA公布的火星地形數據,通過計算機建立起來一個火星模型。
這個火星模型看起來很像是地球,地表不僅和地球一樣覆蓋著大量的海洋,還有各種山川和沙漠。
雖然這位軟件工程師表示自己只是隨手做出來的,不能保證可靠性,但許多人依舊認為,火星在久遠之前,可能像地球一樣孕育著生命。
火星地貌還原圖
另外,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另外一個有力證據就是有機質的存在。地球上生命的出現,離不開兩種物質,一種是水,另外一種就是有機質。
科學家在火星上不僅發(fā)現了水,還發(fā)現了有機質,這無疑為火星孕育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2011年美國發(fā)射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在火星上檢測到了甲烷的存在,并且還在火星土壤中發(fā)現了有機分子。
火星上的有機質
無論是水還是有機質,都為火星存在生命提供了有力證明,那么火星上到底是什么情況呢?隨著“火星2020漫游車”對火星各種數據的收集,地球上的科學家也緊鑼密鼓地開始分析資料,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沒有發(fā)現生命存在的痕跡。
不過他們也強調,雖然目前并沒有發(fā)現,但不代表火星上一定沒有生命存在,因為現階段人類對于火星的了解還只有皮毛,對于火星生命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觀察。
雖然關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但是NASA主任的擔憂并非是杞人憂天,我們應該仔細審視人類自身,真的做好準備迎接外星生命了嗎?
火星
NASA主任:人類缺乏承受力
人類自從將目光放在太空之后,就一直孜孜不倦地試圖尋找其他生命,這一熱情不僅體現在對太陽系行星的觀測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各種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
各種科幻作品對于外星生命的看法并不一致,比如《三體》中的“不要回答”,就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外星生命的悲觀態(tài)度,他們認為外星文明不一定會與人類和平共處,更有可能處于敵對狀態(tài)。
三體世界
又或者是阿西莫夫的《太空漫游-2001》,里面則描述了一種可以隨意創(chuàng)造生命的高級文明,高級文明雖然從始至終都沒有現身,但是卻描述了其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保護形象。
有不少人也持有相似的觀點,外星文明可能是和平主義者,并無惡意,可以和人類和平共處。
《太空漫游》
在《雙星》中,則描述了另外一種外星生命與人類的關系,那就是與人類建立起來一個類似聯盟性質的社會制度,就像是地球上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系一樣,有沖突,有和平,有爭端,也有和平商討。
不管對外星生命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人們看似對尋找外星生命熱情高漲,但這更像是葉公好龍,人們可能真的沒有做好準備去尋找外星生命。
想象中的外星生命
在NASA的這位主任看來,人們對外星生命的熱切追求,其實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孤獨感。人類真的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智慧文明嗎?
面對這種疑問,很多人的內心其實是焦慮和孤獨的,人類渴望與其它文明進行交流來排解這種無以言說的孤獨和焦慮,換言之,隱藏在人們對外星生命狂熱追尋下的其實是人們孤獨的內心。
孤獨的人類
另一方面,假如真的發(fā)現了外星生命,那么人類有沒有能力與外星生命一起和平共處呢?如果外星生命比人類弱小,人類對外太空探索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太空移民,真的不會強行搶奪別人的家園嗎?
如果外星生命比人類強大,同樣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只不過雙方互換了角色而已,人類想要移民,那么外星生命會不會也有這個打算呢?人類面對這種情況真的有自保的能力嗎?
太空移民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發(fā)現外星生命,或者外星生命率先發(fā)現人類,那個時候,或許現在的思考出來的答案會有些用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