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2003年,楊利偉宇航員正在太空艙內休息時,突然聽到一陣沉悶的敲擊聲。
他趕緊循著聲音找去,巡視一圈后,都沒有找到源頭。
回到地球后,他將這件事報告給了上級。這時他們發(fā)現(xiàn),早在1969年美國的環(huán)繞月球試飛行動中,就有人聽到了這樣的聲音,阿波羅飛船上的宇航員也曾聽到過。
科學家開始研究這道聲音,但它實在過于神秘,直到13年后才被揭曉謎底。
它究竟從何而來?
漫長的人類航天史
人類的航天史,可以用“長路漫漫”一詞來概括。
14世紀末,萬戶將自己綁在裝有“火箭”的座椅上,想借此上天,但沒有科學技術支撐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
后來,無數(shù)人嘗試飛天,但都因為技術不足,無法發(fā)明出能夠登上太空的飛天工具。
400年后,人類航空航天技術終于打開了大門,萊特兄弟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不到一百年,美國又發(fā)明出了第一艘載人飛船,前蘇聯(lián)不甘示弱,讓宇航員加加林帶著全人類的希望飛向太空,實現(xiàn)了環(huán)球繞行。高光時刻是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山了月球,并在上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
而我國的航天技術緊跟其后,也取得了驚人的發(fā)展。
在20世紀的尾聲,我國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fā)射成功,并順利返航。四年后,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帶著楊利偉宇航員前往神秘的太空。
之后,我國的航天技術一路勢如破竹,于去年成為第三個擁有太空站的國家。
而在送人上天的過程中,我國也遇到了不少怪事。
神秘的宇宙之聲
1987年,楊利偉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天大學畢業(yè),成為了一名戰(zhàn)斗機飛行員。他憑借扎實的技術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開過多架知名戰(zhàn)斗機,拿了不少榮譽。
8年后,國家放出消息,將在部隊上篩選人才,進入航天預備隊。
因臨床醫(yī)學知識基礎扎實、航天生理功能達標、心理素質測試結果優(yōu)秀,楊利偉從報名的上千人中脫穎而出,成功通過選拔賽,成為了十四分之一。
之后,他們被送進航天城,開始封閉式訓練。
為了保證國家級人才的安全,航天城有專門的人員巡邏把守,就算是科研人員,也不能靠近它的大門。
在預備隊的五年中,他們嚴格按照規(guī)則訓練和生活,高強度訓練讓他們每天回去就倒頭大睡,忙到只能抽空和家人在放假的時候聯(lián)系。
他們的飲食也被嚴格控制,由專門的食堂工作人員,去外面采買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綠色食物。廚師要精確每一種調料的用量,維持宇航員的營養(yǎng)攝入在一定的區(qū)間內。三個月一次小體檢,一年一次大體檢,一旦發(fā)現(xiàn)了任何情況,上級就會親自找他們談話。
楊利偉具有強大的自制力和過人的天賦,每次考核時,成績都排在第一。
訓練結束時,他與翟志剛、聶海勝被選為神舟五號的預備宇航員,前往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做準備,但最后只能有一人確認上太空。
2003年10月14日晚,上級緊急通知楊利偉成為進入太空的那個人。楊利偉聽到消息時,先是感到驚喜,而后卻皺起了眉頭,因為第二天就要出發(fā)了!
他花半個小時整理好心情,然后掏出筆記本,再記一下注意事項。
次日的6點15分,他進入了太空艙,先檢查儀器,確認沒有故障。
9時整,伴隨著一聲巨響,火箭緩緩上升。整個飛行器加起來重達486噸,需要消耗幾百噸燃料,火箭底部龐大的火焰和水蒸氣將周圍的百米建筑物襯托得十分袖珍
剛開始時,火箭還比較平穩(wěn),楊利偉覺得沒什么大問題,便稍微放松了一點。
沒想到,在火箭上升到30多千米的高度時,機身連帶著飛船出現(xiàn)了劇烈的抖動,并發(fā)生了共振。在加倍的振幅之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用他之后的話來形容,就是“五臟六腑都要被撕裂了”。
直到26秒后,共振慢慢減輕,他才感覺自己“死里逃生”。接著,他強自鎮(zhèn)定,檢查儀器的運行狀態(tài)。
又過了十分鐘,楊利偉感覺飛船被猛地推動了一下,然后火箭和飛船徹底分離,進入了微重力環(huán)境。而周圍的所有被機體連著的東西,都像水草一樣豎了起來。
上午10點,飛船被推入太空,進行第一圈環(huán)球飛行。蔚藍的星球一覽無余地呈現(xiàn)在楊利偉的面前。
深藍色的大海、白糖一樣撒在表面的云、或綠或黃的陸地,如夢似幻地出現(xiàn)在鏡頭里。
楊利偉身臨其境,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同時也澄清了一個謠言:在太空上,并不能看到中國的長城。隨后,他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展現(xiàn)在鏡頭面前:“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啦!”
楊利偉在太空中的作息和地球保持一致,只是體驗十分新鮮。譬如他將月餅放在空中,稍微一伸頭就可以吃到。漱口是用的消毒口香糖,洗臉是用的消毒濕紙巾。
排便的話,他在前一天晚上已經灌了腸,所以暫時不會有感覺。小便則是用成人紙尿褲和導尿系統(tǒng),類似于醫(yī)院的尿管。
睡覺時,他需要將自己固定住,然后將雙手護胸,以免在漂浮的過程中撞壞儀器。但他還是會上下左右來回漂,甚至倒立。
因為失重,他在睡意朦朧時完全感受不到軀體的存在,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感。不過,整個過程中,他只睡了半個小時,因為登上太空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也許這就是最后一次。
整個飛行過程都非常順利,但是第一天卻發(fā)生了一件怪事。
當天下午6點40許,飛船穩(wěn)定運行到第七圈,他和地面匯報完工作后,準備休息幾分鐘。
一閉上眼,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靜,只有來自太空的光會晃一下他的眼睛。
正當他全身心放松時,一道陌生的聲音讓他猛地睜開眼睛!“咚、咚、咚——”他警覺地松開綁帶,自我判斷這應該是敲擊聲,類似于用一把木槌敲鐵皮桶。于是,他趴在舷窗上仔細聽。
奇怪的是,他在職業(yè)生涯中專門學過聽聲辨位,但這道聲音卻怎么也判斷不出方向。既非從外面?zhèn)鱽?,也非飛船自己產生。而且,艙內儀器都運行正常,艙外也沒有發(fā)生撞擊。
他立刻掏出筆記本,做了一個記錄。
之后,這道聲音又出現(xiàn)了幾次,且毫無規(guī)律。這讓他心里涌上一種不好的預感,幸好儀器并沒有出故障。但是飛船著陸卻并非想象中的順利。
飛船與大氣層發(fā)生劇烈的摩擦,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像空中尾巴帶火的彗星一樣,外表面的耐高溫材料層層剝落。
接著,他右手邊的舷窗出現(xiàn)了裂紋!向來淡定的他,此刻終于冒出了一滴冷汗。一旦外面的超高溫火焰飄進來,他不被燒死也會被熏死。
緊接著,飛船進入黑障區(qū),一切通信信號都被暫時切斷,楊利偉無法匯報情況,手心里的汗打濕了綁帶。萬幸的是,舷窗最終沒有破裂,只是被燒黑了,看不清外面。
16日的6時23分,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安全著陸。這時,楊利偉感覺嘴巴麻了,一摸,手濕漉漉的,再聞一下,竟然是血!
他趕緊又摸了摸臉,確認沒有任何傷口,只出現(xiàn)在嘴角后,才用布手套把血擦掉。他出艙時,臉上仍有大片未擦干血跡。我們看到的楊利偉出艙的畫面,是他擦掉血后重新拍的。后來的飛船麥克風都經過了改造,用海綿包裹,不會再劃傷人。
因航行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楊利偉回到北京后,才將那樁怪事報告給了上級。
專家們首先查找資料,看之前是否有別國的宇航員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果然,在1969年,美國環(huán)繞月球的試飛中,有位宇航員聽到了一模一樣的聲音,“阿波羅”號上,也有人聽到了“咚咚咚”的敲響聲。但美國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原因,只是推測,應當是無線電的干擾所致,并將這段聲音命名為“外星人的敲門聲”。
雖然這種聲音并沒有造成任何事故,但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科學精神,我國科學家對此展開了研究。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利用鈦合金、鎂合金等和飛船一模一樣的材料,采用各種方法,在空氣和真空兩種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可惜都沒有出現(xiàn)那道敲響聲。
科學家們將疑惑拋向了國外的研究者,希望他們能提供一些靈感。新加坡的一位太空專家推測,因為真空無法傳遞聲音,那么只可能是太空中的什么漂浮體砸在了飛船上??墒牵瑮罾麄ゾ邆溥^人的警覺性和觀察力,都沒有發(fā)現(xiàn)那道外來力量來自何處。
而另一位新加坡科學家則認為,飛船在行駛過程中,內外的溫度不一定是恒溫的,尤其從地球出來時,溫差可以達到285攝氏度。金屬經過熱脹冷縮,可能就會發(fā)出那種聲音。
但這些都只是推測。2013年10月起,“月宮一號”的總設計師劉紅,針對此事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實驗。她首先嘗試了熱脹冷縮的原理,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下并不能產生那種聲音。之后,她改變了機艙內外的壓力,這下,經過反復實驗,都出現(xiàn)了“咚咚咚”的聲響!
當一本書放在桌面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認為,桌面很堅硬,輕薄的書并不會在上面砸下任何深度的坑。但事實上,經過平面鏡成像實驗,我們會發(fā)現(xiàn),桌面的的確確出現(xiàn)了微小的凹陷。
而這道聲音,就是因為飛船在進入太空后,內外壓力發(fā)生了變化,導致機艙墻壁發(fā)生了微小的形變,才產生的。
十三年后,楊利偉在一次活動中,公開解釋了這一“怪事”。他還提到,自他首次進入太空后,我國又先后發(fā)射了五次載人飛船上太空,每次宇航員都能聽到那樣的聲音。經過劉紅設計師的實驗,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
而航天員所攜帶的物資中,都是在地面有大氣壓的情況下進行包裝的。他們在太空中拆解的時候,因為泄壓,也會發(fā)出大同小異的聲音。
幸好楊利偉等宇航員具有過強的心理素質,在遇到奇怪的事情后仍能淡定處事,最后才能安然返航。
在外太空這樣未知的環(huán)境里,稍微出一點差錯都可能丟掉性命。1971年,前蘇聯(lián)的三名宇航員就因為空氣泄露,發(fā)生了體液沸騰和急性缺氧,即使回到了地球,也已經是三具冰冷的尸體。
我國擁有了獨立的空間站
楊利偉的成功航行太空,為我國的載人飛船航天技術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基礎和動力。
2008年至2016年,我國先后兩次送景海鵬等宇航員上了太空,完成了出艙行走、手動交會對接、自動交會對接和繞飛交會等。
最激動人心的是,去年4月,我國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空間站!
僅僅兩個月后,劉伯明、聶海勝、湯洪波三名宇航員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并成功進入了天和核心艙,完成艙外維護等多項實驗,于9月份安全返航。
也是這年的10月16日,翟志剛、葉光富和女性宇航員王亞平乘坐神州十三號,進入空間站駐留了六個月。
全國人民都通過他們的鏡頭觀察到了太空艙里的生活,小到洗頭,大到把扎染、古箏等傳統(tǒng)項目帶進太空,讓無數(shù)同胞想象未來航天技術成熟時,人類去太空旅行時的樣子。
新年的時候,他們在遙遠的太空為地球送來祝福,還通過遠程對話,在距離地球四百公里的軌道高度上,為我國大學生排疑解惑。
4月份,三人成功返航。在這期間,他們身體里發(fā)生的變化,也將成為醫(yī)學家的研究項目。
今年的6月5日,神州十四號載著陳冬、蔡旭哲和劉洋再次進入空間站,他們將完成空間站的建成任務,包括國家太空實驗室的建造。
最令人驕傲的是,目前整個太空只有兩個地球空間站,一個是美俄等國合力打造的國際空間站,另一個就是中國獨立建設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