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中國,革命事業(yè)遍地開花,勇敢的中國人民紛紛拿起武器,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人生自古誰無死,革命者們將自己的生命和永葆青春的革命事業(yè)融合在一起,他們意志堅定,不畏犧牲,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張鼎丞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是福建第一位省委書記,一生堅守信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
那么張鼎丞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又是如何走向革命,服務人民的呢?
01幸福之家
1898年張鼎丞出生在福建一個農民家庭。雖然家境一般,但一家人和和睦睦,父母勤于勞作,對子女尤其是張鼎丞非常愛護,很早就將他送到了私塾讀書識字。常年的學習生涯,讓張鼎丞不僅獲取了文化知識,也讓他開闊了眼界,對于時事和新思想都有所涉獵。
畢業(yè)后,張鼎丞返回家鄉(xiāng)當上了教員,因其工作努力,被上級部門認可,升職為校長。那段時期中國正處于劇烈的動蕩中,新思潮、新思想在全國各地流傳。張鼎丞內心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對于反帝反封建有了很深刻的認識,遂開始參與并組織農民和青年運動。1927年張鼎丞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啟了后半生的崢嶸歲月。
02創(chuàng)建閩西革命根據地
隨后的日子,張鼎丞立足于家鄉(xiāng)的實際情況,圍繞上杭、龍巖等縣村開展武裝起義,并且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創(chuàng)建閩西革命根據地,擔任當地蘇維埃政府主席。這段時間張鼎丞始終堅持執(zhí)行中央部署,按照主席的指示在福建發(fā)動一系列革命斗爭。
紅軍長征時,張鼎丞在閩西地區(qū)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他們與國民黨斗智斗勇,并且多次配合紅軍隊伍,完成了反圍剿的勝利。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鼎丞堅決遵守中央提出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原則,積極與福建地區(qū)的國民黨當局談判合作抗日。同時大力宣傳抗日思想,團結發(fā)動當地群眾,不斷壯大抗日隊伍。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張鼎丞大部分時間依然駐守在福建,他帶領當地軍隊和人民與敵人作戰(zhàn),同時開展恢復生產工作。多年以來,張鼎丞深耕福建,各項工作一直都在有序地進行,基礎良好。所以1949年8月,福建省徹底解放,整個解放動員過程就只花了6天。
03第一任省委書記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經過全面考慮,認為張鼎丞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都十分勝任福建省委書記這一職位。而張鼎丞對這片生養(yǎng)他的土地也充滿了感情,這里有他的親人、朋友,有他為之奮斗20年的努力果實。與此同時,作為新中國福建省第一位省委書記,張鼎丞身上壓力也很大,建設家鄉(xiāng),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成為了他的全部目標。
首先要處理的工作,就是清除當地的匪患。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匪患在新中國成立后才被徹底鏟除。接下來就是進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和恢復生產了,張鼎丞親自下一線調研,鼓勵各項生產經營。全省人民團結一心,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1954年張鼎丞被調往北京,先后擔任了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不幸的是張鼎丞在特殊時期遭遇了迫害,雖然他堅持與四人幫作斗爭,但多年操勞成疾、身心俱疲的他,健康狀況越來越差。
1981年,張鼎丞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入黨以來,張鼎丞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矢志不渝。他從未計較個人得失,反而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永遠將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張鼎丞的故事必將鼓舞我們繼續(xù)行前,革命精神將伴隨中國人民代代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