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朗的日子里,我們抬頭望去,就能看見太陽,它是那樣的熾熱,那樣的刺眼,但是,為什么太陽遠地散發(fā)著溫暖的光芒?據(jù)人類所知,太陽大約有46億年的壽命,為何它會一直燃燒下去?太陽所使用的“燃料”究竟是怎樣的?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將會對這個與地球上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者說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母-太陽。
在這個世界上,太陽是最常見的,除了太陽之外,就只有月亮了,而在這片星空之中,太陽并不算特別,只是靠近了地球,所以才會如此地與眾不同。
到了晚上,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有一些太陽系的星球。在夜晚,我們所能看見的所有星星,都是由恒星組成,而在我們的視野中,能夠看見的恒星,都要比太陽大得多,而且它們的亮度,也要比太陽大得多,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在宇宙中,所有可見的物體,都是由恒星構(gòu)成的。大質(zhì)量的物體,一般都是在恒星進化的過程中才會出現(xiàn)的,但是宇宙中的大多數(shù)恒星,都要小于太陽,所以當我們仰頭看向宇宙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許多星辰,因為它們的體積太小,所以我們根本看不見。
也許,在遙遠的星空中,還有別的文明在窺視著我們,但他們卻看不到我們的太陽。
這是一顆非常經(jīng)典的黃矮星,被稱為矮星,但它的體積和質(zhì)量,卻遠遠超過了最小的紅矮星,這是迄今為止,最小的一顆,它的大小,比之木星,都要小上許多。
太陽的質(zhì)量很高,密度也很大,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一百三十萬倍,質(zhì)量更是三十三萬倍,要知道,太陽系的物質(zhì),就是氫氣和氦,在整個宇宙中,氫是最輕的,其次是氦,因為有了這些物質(zhì),所以太陽的密度才會這么高,這就是太陽系與木星這種氣體星球的本質(zhì)區(qū)別。
那么,像太陽那樣的星星,怎么會發(fā)出這種光芒?
目前,人類最渴望的科技,便是可控核聚變,也就是所謂的“人造太陽”,因為一旦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么就相當于有了一顆“太陽”,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地供應能量。
如今的人類,都有些“談核色變”了,畢竟用核聚變技術制造的核電廠,一旦發(fā)生事故,就會引起嚴重的核污染,而核武器的恐怖,更是讓人聞風喪膽。
事實上,目前的人類對核能的運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可控核聚變是人類發(fā)展的主要方向,而可控核聚變,則是“可控”。
而在恒星內(nèi)部,則是對核聚變有著嚴格的標準。這是因為,在凝聚成氦原子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非常高的溫度和氣壓,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內(nèi)部環(huán)境非常惡劣,完全可以用來進行核聚變。
而所謂的太陽,實際上就是由大量的氫、氦兩種元素在重力的作用下匯聚而成的一座自然的核反應堆。
地球上的復雜生態(tài)圈,就是建立在太陽和紫外線的基礎上,沒有了它,地球上就不會有今天的地球,也不會有人類的文明。
但是,太陽并不是永遠存在的,尤其是它自己,它的內(nèi)部物質(zhì)會被不斷地吞噬;有研究表明,每10億年,太陽的亮度就會提高10%,而像太陽那樣的黃矮星,其壽命可以達到100億年。
現(xiàn)在的太陽大約有45億年的壽命,距離一百億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的溫度會逐漸升高,溫度也會逐漸升高,最后將無法繼續(xù)生存下去,因此盡管有太陽為人類提供能源,但我們?nèi)匀粺o法完全依賴于太陽。
太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源泉,可是它的任何改變,都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沖擊,正如我們所說的,自然是無情的,而太陽的進化,卻從來沒有將人類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