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夜晚仰望星空,天氣晴朗的話,會看見3000多顆恒星,它們閃爍著燦爛星光,有些是明亮耀眼的,而有些是昏暗閃爍的,這一切都跟它們和地球的遠近以及自身的實際亮度來決定。例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span id="nyjqp55" class="wpcom_tag_link">北斗七星、北極星、天狼星以及牛郎織女星等等。
無一例外這些肉眼可見的恒星,全部都是在銀河系內(nèi),并且是位于距離太陽系較近的位置。
漫天星辰中最具有標志性的還是北斗七星,這七顆星特殊的排列形狀,很早就被人所關注。因為北斗七星在不同季節(jié)的夜晚出現(xiàn)在不同位置,同時方位也有所變化,當斗柄東指便是春季、斗柄南指便是夏季、斗柄西指便是秋季、斗柄北指便是冬季。
北斗七星都是哪幾顆星,距離我們有多遠?
北斗七星便是肉眼可見的七顆亮星,它們映照在星空背景之上,從斗柄開始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搖光,但實際上還有雙星的伴星比較昏暗是肉眼看不見的。
其實夜空中這些亮星,它們看起來無差別的一一“擺放”在星空背景之上,像是在一張平面上,但其實相互之間距離都比較遠,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也是不同的。換一句話說,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是北斗七星,但是這七顆星之間是沒有任何關聯(lián)的,距離也不近也沒有相似屬性,只不過是我們根據(jù)形狀把它們七個捆綁在一起。
01、天樞(Dubhe)
在中國古代,天樞被稱為貪狼星,現(xiàn)在是大熊座α星A(α Uma A),在北斗七星中它是距離我們最遠的有123光年,同時是七顆星中第二亮的,但已經(jīng)步入生命的暮年,是一顆橙色舉行。
02、天璇(Merak)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巨門星,現(xiàn)在被稱大熊座β星(β UMa),和我們的距離是89光年,天璇的質(zhì)量是太陽的2.7倍,由于其內(nèi)核處大部分氫核已經(jīng)完成核聚變,只能靠著核外的氫核聚變產(chǎn)生能量,因此屬于亞巨星,也算是快到了生命末年。
03、天璇(Phecda)
在中國古代把它稱之為祿存星,又被命名為即大熊座γ星A(γ Uma A),是七星中相對較暗的,距離我們83光年,是一顆質(zhì)量體積更大的主序星。
04、天權(quán)(Megrez)
在中國古代稱它為文曲星,又被稱為大熊座δ星(δ Uma),距離我們80光年左右,在我國古代占卜學中象征著文運,因此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經(jīng)常聽到說“文曲星下凡”,意指一個人的文采非凡!
05、玉衡(Alioth)
中國古代稱之為廉貞星,又稱為大熊座ε(ε Uma),距離地球82光年,因為其自身比較明亮,它也成為古人海上航行的57顆導航星之一,用來指引方向。
06、開陽
中國古代稱之為武曲星和文曲星對應,又被稱為大熊座ζ,距離我們78.2光年,由于距離較遠我們把它看成是一顆恒星,實際上有六顆恒星,統(tǒng)稱為“開陽雙星”,其中開陽是四合星系統(tǒng),而距離開陽0.28光年遠的開陽增一是雙合星系統(tǒng),因此整體上來看是“4+2”的結(jié)構(gòu)。
07、瑤光
中國古代稱之為破軍星主殺伐之意,它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恒星,形成時間不過1000萬年,甚至在恐龍時代它都尚未形成?,幑庑蔷嚯x我們大約是102光年,是一個質(zhì)量和體積都比太陽要大的恒星。
為什么說北斗星光來自100年前?
當然這樣的說法并不是特別準確,北斗七星七個成員和我們的距離在78-124光年,其中瑤光星距離我們大約是102光年,而它的星光就是來自于102年前。
此前有一種說法:我們?nèi)庋劭吹降男强?,實際上并不是它們現(xiàn)在的樣子,而是它們過去的樣子。
光速即使很快,但也有具體的數(shù)值,它們在真空中的飛行也需要時間。例如我們看到的月球,月光來到地球之上大約需要一秒多鐘,而我們看到的太陽就是八分半鐘之前它的樣子。
那么做一個思維實驗,如果太陽突然消失,這個事件必須要經(jīng)過八分半鐘之后才會“發(fā)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抬頭望星空都是它們過去的樣子。那么北斗七星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瑤光星距離我們100光年左右,那也就意味著它的光芒來自于100年前,我們看到的就是它以前的樣子。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