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廟禮佛別再拜錯了:先拜彌勒還是先拜韋陀?其中大有講究!普通人逛廟先拜彌勒后拜韋陀,出家人進廟,為何先拜韋陀后拜佛?
一、進廟是先拜彌勒還是韋陀?
古代寺廟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偶爾也會接待來布施的香客。而現(xiàn)代寺廟中,逛當最多的為買票參觀的游客。游客進廟,一般都是按寺廟建筑的先后順序為順序來參觀或膜拜的。
各地寺廟的建筑布局大同小異,依少林寺為例,首當其沖的,就是山門,也即寺廟的正門,山門之后的主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中軸線上的這些建筑都比較高大、雄偉,是寺廟的主體建筑。
中軸線的兩側(cè),山門的左右是鐘鼓樓,東西配殿有: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一些大寺還設(shè)有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殿堂兩側(cè)為廊廡。寺院是由多層院落組成的宗教生活區(qū),東部是僧房、職事堂(庫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等,西部主要是云會堂(禪堂),以接納四方云游僧人而得名。
一般游客進入山門后,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供奉有丙尊佛像,迎門而坐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彌勒佛。所以,民間才有“進廟先拜彌勒”之語。所以,人們進入寺廟最先參拜的就是拜彌勒了。
拜完彌勒后,再拜與彌勒背靠背的另一尊佛像——有著寺廟守護神之稱的韋陀。韋陀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韋陀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wèi)道。所以,韋陀菩薩是佛陀的護法,也是佛法的護法,也護修行佛法的眾生,寺廟都會供奉韋陀尊天菩薩,職責(zé)是護法安僧。
這樣的參拜是一般游人與香客的順序,這點沒錯。與普通人不同的,外來的游方僧人入寺參拜時,則是要先拜韋陀,離寺時才拜彌勒佛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些游方僧人入寺后,得要“看韋陀的臉色行事”。這里所謂的“臉色”只是個比喻,游方僧要重點關(guān)注的,是韋陀手中的金剛降魔杵。
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里是規(guī)矩較大、接待能力強的叢林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ň褪撬追Q的“掛單”)三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里是規(guī)矩較小、待能力一般叢林廟,只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子孫子廟,是不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的。原來,這關(guān)乎到僧人的食宿,難怪他們一進廟就要跑去拜韋陀了。
“合掌捧杵者,為接待寺,凡游方釋子到寺,皆蒙供養(yǎng)。按其杵據(jù)地者則否,可一望而知也(《鑄鼎余聞》)。”
二、叢林廟與子孫廟
“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指僧侶聚集、修道之處,亦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又稱禪林?!洞笾嵌日摗酚涊d:“僧伽秦言眾,眾多比丘和合一處,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如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薄锻ナ略贰酚涊d:“梵語貧婆那,此云叢林?!薄洞笄f嚴論》中說:“如是眾僧乃是勝智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祖師居之以今禪庭稱為叢林?!?/p>
在古印度,佛教原規(guī)定“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原也仿效“依律而住”,但這種不事生產(chǎn)的乞食制度,同中國社會生活不相適應(yīng),因此逐漸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說法、普請(勞動)等的規(guī)則。中國早在東晉,道安和尚就立下有關(guān)規(guī)范,相傳唐代百丈禪師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規(guī)》,規(guī)定僧侶在修道的同時,必須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過農(nóng)禪的生活。
“叢林”因為住持傳承的方式不同,可分為“十方叢林”與“子孫叢林”兩類。
“十方”意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笆絽擦帧保袀鹘涮貦?quán)而不得私收徒弟。這種寺院、宮觀性質(zhì)是屬于全國宗教徒公有的。十方叢林,往往邀請名宿住持,當然,要由官吏監(jiān)督選舉。辛亥革命前,還有過皇家叢林。受過戒的出家人,持戒牒和身份證,即可到客堂掛單,天數(shù)從一天到三天不等,如要常住,可向寺院申請,待考察合格即可。
“子孫叢林”,又稱“子孫廟”系則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輪流住持,是一種師資相承的世襲制,故又稱為子孫叢林或剃度叢林。著名的少林寺以及五臺山的絕大部分寺廟,以前都是子孫廟,是沒有義務(wù)免費接待各地云僧的。少林寺天王殿的韋陀像,其手中的金鋼降魔杵是杵地向下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自佛協(xié)頒布《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后,原子孫廟均不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如今,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三、掛單的規(guī)矩
上世紀曾注行過一句話,叫“天下計生是一家,走到哪吃到哪”,不僅僅是計生口,其他行業(yè)也一樣,你來我往的,吃的住的又不是自己掏腰包,所以,參觀學(xué)習(xí)取經(jīng)之事,是大受歡迎的。在古代,苦修的僧人,到各地寺廟游學(xué),也會享受到免費接待服務(wù)的,這就是“掛單”。單,指僧堂里的名單;行腳僧把自己的衣掛在名單之下,故稱掛單。
另外,“單”又指僧堂內(nèi)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掛單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額滿而不接受云水僧掛單,稱為“止單”。辭別寺院而他去,稱“起單”或“抽單”。僧眾掛單后,日久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即送入禪堂,稱“安單”。拜訪他人的住處,稱“看單”。若犯戒被擯出門,稱“遷單”。
外地僧人來寺掛單,規(guī)矩也不少,外行人是很難“蒙號蒙住”的。掛單可分為“趕齋”、“一宿兩夕”、“三天單”、“水火單”與“海單”。一般叢林寺院客堂門外,高懸一牌子,寫著:無衣缽戒碟者,概不掛單。行腳者到寺,一般先從天王殿入,禮彌勒、韋馱菩薩、大雄寶殿各三拜。
行腳者外出,必須攜帶衣缽包、被條包,這是身份征明。行腳到寺,不可徑入殿堂,應(yīng)先卸下行李,放在客堂門外柱腳。進門走兩步半,問訊坐下。在經(jīng)過一系煩瑣地問詢查證后,才會得到一席安身之處,成為臨時掛單僧。
在指定的單位,行腳僧即解開行李,鞋放在床下,鞋尖朝外與橙齊。衣缽包掛在里面墻上。具、海青摺好放在凳子與床齊。七衣搭在單上竹竿上。被長三摺,兩頭向內(nèi)摺四分之一,再合摺形如龍口;缽夾在中間,如龍含珠;具則夾在中間似龍吐舌,人坐在凳上打坐,膝與邊齊。
掛單后首要了解三件事:一知廁所,二知用餐處,三知寺院作息時間。要離開時,先自己呼:“老菩薩們看衣單?!币馑际俏乙吡?,你們檢查自己的東西,避免將來發(fā)生物品遺失嫌疑自己。收拾行李,先用衣缽盤將具海清、三衣、缽包妥,再捆其他行李,鞋子插在外邊。收拾好后、放在地上。先禮佛三拜,再呼:“頂禮東西兩邊老菩薩?!蓖≌邞?yīng)答:“問訊!送駕,有緣再會?!毙心_僧將行李背起,這才可自行上路。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