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性皮膚病較常見,占不同人群和族群皮膚科就診的10%-30%。特定類型的濕疹性皮炎在某些年齡段較為常見。例如,特應性皮炎的兒童病例遠多于成人,而干性濕疹和錢幣狀濕疹則通常見于老年人。
濕疹,通常指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炎癥性皮膚病,以劇烈瘙癢和濕疹樣損害為主要特征,好發(fā)于兒童,大多數(shù)嬰兒期發(fā)病,患兒往往有過敏性體質。2014年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7歲中國城市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高達12.94%。
本文就兒童濕疹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治療基本原則就介紹,供各位家長了解此類疾病。
1.兒童濕疹可能的發(fā)病機制
(1)遺傳學機制:特應性皮炎屬多基因疾病,遺傳是構成特應性皮炎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特應性皮炎發(fā)病有母系遺傳傾向:母方患特應性皮炎,子女出生后3個月發(fā)病的概率為25%,2歲內超過50%;父親有特應性疾病史,子女罹患特應性皮炎的概率約為22%;父母雙方有特應性疾病史,其子女特應性皮炎患病概率高達79%。
(2)免疫學機制:特應性皮炎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存在障礙,細菌、病毒、塵螨等抗原可經(jīng)皮膚進入機體。暴露于抗原后,機體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導致特應性皮炎急性炎癥反應,觸發(fā)一系列免疫反應,引發(fā)炎癥和瘙癢。失衡的免疫狀態(tài)加劇皮膚炎癥,誘發(fā)搔抓行為,進一步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促使特應性皮炎不斷進展。
(3)皮膚屏障功能: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通常表現(xiàn)為皮膚pH上升,經(jīng)表皮水分丟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2.孩子為什么會發(fā)濕疹?(病因和加重誘發(fā)因素)
主要包括免疫-變應性因素及非免疫性因素兩方面。
(1)免疫-過敏性因素:
①吸入過敏原,如塵螨、動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塵螨,而花粉作為季節(jié)性吸入性過敏原,是季節(jié)性加重的因素;
②食物過敏原,食物過敏可能是嬰兒期濕疹的誘因之一,但牛奶、雞蛋等食物過敏則大多會隨著年齡的增加、免疫耐受的形成而逐漸減輕,如雞蛋過敏患者66%在5歲前可緩解,75%在7歲前緩解,而牛奶過敏患者76%在5歲前就能緩解;
③接觸性過敏原,過敏體質者對鎳鹽過敏很常見;合成纖維、毛織品、洗滌劑、自來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濕疹,誘發(fā)炎癥急性發(fā)作;
④感染,是重要的誘發(fā)因素,過敏體質者皮膚防御能力與一般人相比較差,局部葡萄球菌、單純皰疹病毒、淺表真菌如馬拉色菌感染均較常見。
(2)非免疫性因素:
情緒因素如壓力、焦慮(兒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
3.特應性皮炎表現(xiàn)為什么
(1)皮疹分布,①嬰兒期主要位于面頰部、額部和頭皮,逐漸發(fā)展至軀干和四肢伸側;
②兒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軀干和四肢伸側,并逐漸轉至屈側,如肘窩、腘窩等部位;
(2)瘙癢和干皮癥,幾乎是所有濕疹患者的共同臨床特征;
(3)抓痕、炎性皮損(紅斑、丘疹、水皰、滲出和脫屑)、苔蘚樣變,是最主要的皮疹類型,且往往共存。
3.濕疹該如何治療?
(為了孩子的健康,如您的孩子出現(xiàn)濕疹,請至醫(yī)療機構就診咨詢,本文僅供科普了解,切勿耽誤病情。)
(1)尋找病因和誘發(fā)加重因素:
①食物,主要通過詳細詢問病史、過敏原檢測、飲食回避和激發(fā)試驗來針對性回避過敏原,并注意保障營養(yǎng);
②汗液刺激,是重要的誘發(fā)因素,因此患兒應勤洗澡,去除汗液的同時,減少皮膚表面變應原和微生物的刺激;
③物理刺激,包括衣物、空氣干燥、護理用品等;
④環(huán)境因素,包括特定季節(jié)的吸入性變應原、有機溶劑如甲苯等;
⑤感染因素,發(fā)生細菌/真菌感染時,在明確感染后應針對性治療;正常清潔皮膚可減少微生物定植,應避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⑥情緒,緩解壓力、緊張等不良情緒;
⑦搔抓,避免搔抓,打斷”瘙癢-搔抓-瘙癢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
(2)基礎治療:
即修復皮膚屏障和保濕,保濕潤膚被認為是濕疹治療的基礎,需要長期堅持;
①清潔和沐浴:盆浴更佳,水溫32 ~ 37,時間5 min,最后2 min可加用潤膚油;繼發(fā)細菌感染時要仔細去除痂皮,使用無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潔劑,可含抗菌成分;可在盆浴時加入次氯酸鈉,抑制細菌活性,緩解AD引起的瘙癢;
②潤膚劑:是維持期治療的主要手段,應做到足量和多次,每日至少使用2次;有報道,含花生或燕麥成分的潤膚劑可能會增加部分患者的致敏風險;此外,新生兒期應盡早外用保濕劑,可減少和推遲AD的發(fā)生。
(3)外用治療:
①外用糖皮質激素:目前仍是治療和控制各期濕疹的一線藥物。研究顯示,外用激素可有效緩解濕疹癥狀。激素的使用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很多家長擔心長期激素使用會對孩子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
A.激素有不同的劑型,大致可分為弱效、中長效,具體使用需聽從醫(yī)生意見。
B.皮損控制后,可采用”主動維持療法”,即在既往皮損部位和新發(fā)皮疹部位每周使用2次激素,可推遲AD的復發(fā)時間和減少復發(fā)次數(shù),并減少激素的用量。
C.注意TCS的不良反應:皮膚萎縮、多毛、色素減退、繼發(fā)或加重感染等。
②外用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抑制劑:是治療和控制各期濕疹的二線藥物,是其他治療療效不佳或出現(xiàn)不良反應時的選擇,但在某些特殊部位,如面部、皺褶處,也可考慮作為一線治療。目前主要的藥物有1%吡美莫司乳膏和0.03%及0.1%他克莫司乳膏,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輕中度,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度。
(4)系統(tǒng)性治療:
藥物性的治療主要包括:①抗過敏藥物治療;②抗炎治療;③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④光療。
最后就特應性皮炎作簡要幾點總結:
①AD是一種慢性和反復發(fā)作性疾病,緩解期和復發(fā)期交替出現(xiàn),70%的患兒在兒童期后期癥狀會顯著改善,但是發(fā)病特別早和嚴重、有特應性皮炎家族史和早期變應原致敏的患兒更可能病情遷延;
②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特應性皮炎治療策略為”階梯式”分級治療,特應性皮炎治療的目標是控制癥狀、減輕瘙癢和改善生活質量;
③在基礎治療中,保濕潤膚被認為是特應性皮炎治療的基礎,需要長期堅持;
④盡可能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誘發(fā)因素,如溫度、濕度的劇烈改變、粗糙的衣服材質、使用有刺激性的沐浴露等
;⑤關于飲食:尊重客觀臨床表現(xiàn),強調過敏史,需要對過敏原檢測結果有正確的解讀,避免過度飲食回避;已經(jīng)明確存在食物過敏的嬰幼兒患者應該回避過敏食物,必要時可咨詢營養(yǎng)師進行飲食指導;
⑥不能濫用或過分恐懼糖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