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匆匆來去的游人過客,還是久居于此的長沙老口子,相信大家對長沙城區(qū)的地名都會泛起一絲好奇的情緒,忍不住想要探究地名背后的故事。盡管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風格各異、別具特色的古遺跡和書籍中記載的面貌早已不同,但在這些古老深邃、活潑俏皮的地名中,我們卻可以輕松捕捉到長沙古城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半湘街,一步兩搭橋,三公里,四方塘,伍家?guī)X,六堆子,七里廟,八角亭,九(韭)菜園,十間頭,百善臺,千佛林,萬祠巷?!?/p>
這是一段流傳在長沙老口子中關于長沙老街巷名的順口溜。事實上,這樣的順口溜不止單個版本,在長沙,從“一”到“九”開頭的街巷大多不止一個,人們可以自由組合,編出很多類似的順口溜。
這些老街巷名的順口溜之所以源遠流長,不僅僅是字面上恰如其分的韻律節(jié)奏,更是每一個地名背后隱藏的故事和歷史。它們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似一杯陳釀,讓每一個熱愛長沙的人沉醉其中,陶醉其里。
“千”字街巷:無“佛”的“千佛林”,寄托人們美好愿景
千佛林
在如今的長沙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千佛林”地名,但它在許多老長沙人的記憶里印象深刻,因為這是一個寄托了人們美好愿景的地方。
在民國的長沙地圖上,千佛林位于開福區(qū),南起孫家橋,西止壽星街,呈曲尺形,是一條較小的巷子。
巷子雖小,但它可是古寺萬福禪林所在地。民國時期,龍紱瑞在此創(chuàng)湖南民立第一女學。龍紱瑞是誰呢?他是湖南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曾資助創(chuàng)建明德學堂,1905年起他主持管理長沙府中學堂,學堂的教學質量蒸蒸日上,成為長郡中學的前身。說龍紱瑞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長沙文化教育的基礎毫不為過。
龍紱瑞
雖然千佛林是一條小巷,但這條小巷伴隨著古寺萬福禪林的旺盛香火;雖然不會有哪一座廟宇真的能“千佛成林”,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會隨著“千佛林”地名的消失而停止。
“萬”字街巷:萬壽宮已然不在,石獅蹲踞三百年
萬壽宮
順口溜的“萬祠巷”本以為是“萬家祠堂”聚合而來,但查究多方,卻無太多資料。只有一位網友猜測,它的來源可能是儒家祠堂“黃祠巷——王祠巷——萬祠巷”一路音變而來。當中似乎并無太多邏輯,可能和長沙的口音演變有關。
這里要提一下“萬壽宮”。萬壽宮不是街巷,是過去江西行幫的會館,位于如今的天心區(qū)銅鋪街。1918年,江西省南昌府豫章郡士紳在這里首辦豫章小學,專門招收在湖南的江西人子弟入學。后來幾經校名更迭,1985年最終定名為“銅鋪街小學”。
1938年,萬壽宮在“文夕大火”中成為廢墟,但在災后重建豫章小學時,人們發(fā)現過去萬壽宮門口的一對石獅完好無損。
至今已有291年的石獅
據考證,這對石獅制作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今已有291年。石獅材質為花崗巖,雄雌各一,均為縱108厘米、橫72厘米、高180厘米。1990年,石獅被編入長沙市文物名勝志,被認為是“長沙幸存的清代石獅雕中之珍品”。1994年12月5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石獅進行鑒定,評價其“造型獨特,氣勢雄渾威猛,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確認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這對近三百年的石獅,如今一直默默地在校園內陪伴、守護著孩子們。
浩然蒼宇,飛逝時光。長沙“數字街巷”是故事亦是歷史,伴隨每一個長沙人的成長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