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2022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從2022年上半年的房價走勢來看,2022年樓市基本上延續(xù)了2021年下半年的低迷狀態(tài)。
根據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1~7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8億平方米,同比下滑23.1%;商品房銷售額為7.6萬億元,同比下滑28.8%;全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額為7.9萬億元,同比下滑6.4%。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5月份,全國有3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跌回至2年前,其中,不僅僅包括像牡丹江、北海、錦州等這樣經濟欠發(fā)達的三、四、五線小城市,還包括像濟南、青島、太原、呼和浩特、南寧、天津、南昌、武漢、石家莊、哈爾濱等這樣經濟發(fā)達的省會城市以及國家中心城市。
當然,坦白來講,2022年上半年的樓市低迷狀態(tài)是可以預見的。一方面,由于口罩事件的反反復復,全國范圍內的經濟活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個人收入方面,降薪、裁員等情況時有發(fā)生,大家都清楚,買房對于絕大多數家庭來說,穩(wěn)定的收入是至關重要的,否則,房貸壓力會讓人難以承受,因此,在這樣的經濟大環(huán)境下,延遲買房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另一方面,自2020年8月底,央行、銀保監(jiān)會等房地產主管部門給房企制定“三道紅線”以來,絕大多數的房企資金鏈壓力都比較緊張,再加上房地產行業(yè)本身也迎來了“瓶頸期”,下行態(tài)勢難以避免,因此,開發(fā)商回籠資金就會變慢,這樣一來,很多現金流不足、負債率高的房企就會遇到資金危機,輕則在建項目延期交房、降質減配,重則可能會導致房企破產,在建項目爛尾等情況的發(fā)生。比如前段時間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爛尾樓停貸事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房企資金危機所導致的。
凡此種種,2022年上半年樓市會延續(xù)2021年下半年的低迷狀態(tài)也就不難理解了。介于此,對于2022年打算買房的個人或者家庭來說,矛盾心態(tài)就會油然而生,既擔心房價會持續(xù)回落,自己高位接盤,又擔心現在不買房,以后房價還會漲,屆時,購房成本的增加難以承受。更重要的是,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到處都充斥著2022年不買房,5年后房子可以“隨便買”的言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2022年打算買房的個人或者家庭來說,矛盾心態(tài)更為強烈。
實際上,關于2022年不買房,5年后房子可以“隨便買”的言論,經濟學家馬光遠在2021年底的一席話中就已經說清楚了。2021年10月11日,經濟學家馬光遠在社交平臺上公開表示,經歷了4年的樓市調控,加上疫情,我國房地產事實上已經真的降溫了,冬天再潑冷水,就會被凍住,而房地產調控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房地產搞趴下。房地產目前最大的風險是在政策的高壓下出現快速下跌的風險!除了少數仍然有上漲壓力的城市,未來會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穩(wěn)樓市的行列,但是,房住不炒的基調不會變和動搖,未來房地產的分化會更加明顯,房價下跌會成為常態(tài)。
仔細研讀經濟學家馬光遠的這番話,我們至少可以得出5個結論,分別是:
1、目前,我國房地產真的已經降溫了。這個結論不用過多解釋,僅從宏觀數據上來看,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上文中有列舉)
2、房地產調控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房地產搞趴下。對于樓市調控,很多人都有誤解,認為樓市調控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樓市降溫,把房價降下來,讓房地產涼涼,其實并非如此,樓市調控的目的,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穩(wěn)樓市,讓樓市穩(wěn)步發(fā)展,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目的,更不是為了把房地產搞趴下。
3、未來會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穩(wěn)樓市的行列。這個結論也不難理解,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一直以來都是相關部門的主要目標,從未變過。
4、房住不炒不會動搖。這個結論更明顯,比如2022年上半年,即便樓市下行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所有的樓市松綁還是依然圍繞著房住不炒展開,像房地產金融等方面,調控仍舊沒有絲毫放松。
5、未來房地產的分化會更加明顯,房價下跌會成為常態(tài)。在筆者看來,這句話是馬光遠這席話的重中之重,精準地說明了未來樓市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房地產的分化,何為房地產的分化?簡單來說,就是有的地方房價還會漲,而有的地方,房價下跌會成為常態(tài)。那么,什么地方的房價還會漲?筆者認為,人口是第一要素,住房品質是第二要素,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住房需求,有住房需求就會有住房品質的好壞之分,這是不可否認的是,比如一、二線大城市,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甚至包括小城市的核心地段,也就是市中心的位置。那么,什么地方的房價下跌會成為常態(tài)?筆者認為,還是看人口和住房品質,比如人口常年流出的三、四、五線小城市,年久失修的老舊住房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下跌成為常態(tài)或將難以避免。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