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劑長期以來一直被吹捧為治療抑郁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衛(wèi)生疾病的可能方法。但這些物質對我們大腦的實際影響,人們所知之甚少,而且很難查明。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可能有助于釋放它們的潛力。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一些科學家正在利用人工智能來解決這個問題。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使用自然語言處理——一種讓語音助手或搜索引擎得以實現(xiàn)的技術——來研究關于吸毒者體驗的書面“迷幻報告”。這項研究可能揭示迷幻劑是如何觸發(fā)特定精神狀態(tài)的,無論是興奮、焦慮,還是一種“與世界合一”的感覺。
參與領導這項研究的達尼洛·布茲多克(Danilo Bzdok),希望這項研究將有助于設計治療精神衛(wèi)生疾病的新藥。他說:“這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有史以來關于迷幻劑的最大規(guī)模的研究?!?/p>
隨機臨床試驗,即給一部分被試者一種藥物,其余被試者一種安慰劑,并比較兩者的療效,被認為是此類研究的黃金標準。
“但是這樣的試驗是緩慢且昂貴的,而且被試者數(shù)量往往很少?!埃ㄟ@種試驗需要)多年的時間,花費七位數(shù)的錢,而倫理審批需要很長時間,”布茲多克說。
不同于臨床試驗,布茲多克和他在紐約市的紐約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中心以及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同事們,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評估了 6850 份關于致幻藥物使用的書面報告。
每一份報告都是由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而非實驗場景下服用 27 種致幻藥之一的人寫的,這些藥物包括氯胺酮、搖頭丸、LSD(麥角酸二乙基酰胺,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和賽洛新。這些報告是從一個會員制的藥物信息組織 Erowid 的網站上獲取的。
然后,該團隊將這些數(shù)據和每種藥物已知與大腦中哪些受體相互作用的記錄進行綜合研究,這些研究使團隊能夠識別哪些神經遞質受體與特定藥物體驗的相關詞匯有聯(lián)系。
例如,與“秘境”體驗相關的詞匯,如“空間”、“宇宙”、“意識”、“維度”和“突破”,都與能跟特定多巴胺、血清素和阿片受體結合的藥物有關。
布茲多克說,該方法可能為藥物開發(fā)提供新的基礎。布茲多克的研究論文近日以《精確之門:用迷幻劑和開放獲取計算工具重新激發(fā)精神藥物開發(fā)》(The doors of precision: Reenergizing psychiatric drug development with psychedelics and open access computational tools)為題發(fā)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他說,針對這些受體的藥物理論上應該會誘發(fā)迷幻劑體驗的某些表現(xiàn)。
弗雷德里克·巴雷特(Frederick Barrett)是美國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致幻神經學家,他并不完全信服。“人們并不總是知道(他們在吃什么藥),”他說,“實際上,藥物劑量并不總是很好地被定標,而且真實體驗中的多變性比你可能完全意識到的要多得多。”
布茲多克的方法與 MindState Design Labs 公司類似,這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旨在尋找能夠激發(fā)有益精神狀態(tài)的藥物。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開發(fā)精神衛(wèi)生疾病的新療法?!拔艺J為布茲多克的論文很棒,”公司 CEO 迪蘭·迪納多(Dillan DiNardo)說。但他表示,該公司的方法將更多地關注單個受體,而不是受體組。
問題是,沒有人真正知道迷幻體驗的哪些方面對心理健康有益。例如,去年發(fā)表的一項臨床試驗表明,搖頭丸對一些嚴重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很有療效。但這并不意味著為了娛樂消遣服用搖頭丸的人不會患這種疾病。
巴雷特說,雖然直覺上認為,帶有豐富積極情緒的藥物體驗會幫助人們感覺更好,但一些人發(fā)現(xiàn),體驗焦慮和悲傷等負面情緒有助于他們面對創(chuàng)傷。
他說,對迷幻體驗報告的利用是有價值的,也是對傳統(tǒng)研究工作的補充。但他補充說,“從這種分析中產生的任何結論,都需要在仔細對照的臨床試驗或其他實驗中進行檢驗和驗證?!?/p>
-End-
原文: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2/03/16/1047350/what-do-psychedelic-drugs-do-to-our-brains-ai-could-help-us-fi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