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人,是物質(zhì)和精神并存的人,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
我們就是要讓人一一一一這個世界上最先進最獨特的物種不斷自我完善,
不斷煥發(fā)激情,不斷發(fā)展壯大,不斷邁向成功。
換一句話說,就是要通過接受教育,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做事,
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而獲取知識的能力,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遠比知識本身更能創(chuàng)造機會,
抓住機會,贏得成功。
當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一種樂趣時,學習才更有效,進步才會更迅速。
教育:教化育人,它最大的意義在于讓人在人類的社會中保持“人”性
教育包含在整個人類社會大環(huán)境中,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學習知識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所以說不是知識水平越高的人就是受教育越成功的人,正如新聞報道里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罪犯,失去人性便談不上教育
教育和社會息息相關(guān),身在什么樣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就容易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每個人都會選擇性的接受教育內(nèi)容,即便是義務教育也參差不齊,而在這個過程中引導非常重要,有人注重科學文化,有人注重藝術(shù)塑造,但最重要的還是德的培養(yǎng),教育不修德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整個社會只有品德進步了,其他方面的進步才會持久穩(wěn)定
近幾年校園暴力頻繁發(fā)生,師生間矛盾快速升級,這是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偏移,小學生十一點還在寫作業(yè),周末節(jié)假日各種補習班,東西學了不少,但用到的幾乎沒有,過個兩三年該忘的也就忘了,而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品德培養(yǎng)卻被家長和學校忽略了,正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特別是在人小的時候,沾了惡習那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僅毀了個人,更會危害社會,一傳十,十傳百,個個如此,整個社會還談什么穩(wěn)定,教育豈不是笑談
總之,教育最大意義的是教做人,人的社會如果出現(xiàn)了野獸就會發(fā)生慌亂,如果人人最終都成了野獸,那時就是教育的死期
這個問題深入思考真的很必要。從四個方面思考一下,答案就出來了。第一,從國際環(huán)境看教育;第二,從國家人才需要看教育;第三,從家庭的未來看教育;第四,從一個人的將來看教育。這里都需要教育,沒有教育會是什么樣的呢?沒有文化的人會是怎樣的情景的呢?人在矛盾中生活,遇到千千萬萬個問題,沒有一定量的知識怎么解決問題呢?我們識字了就可以讀大量的書,書里會告訴我們“知識是力量”的答案。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培養(yǎng)出一個德、智、勇兼?zhèn)涞耐晟频娜?也就是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真正的君子。教育的實用價值,如解決就業(yè)問題,獲得社會地位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談到最終目的,還是要從“什么是一個完美的人”的角度去回答。 完美的人即一個精神與肉體和諧的人,一個“愛情,活力,智慧”…”
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在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成為真正的人以后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終觀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位體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認識,“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而古漢語中對“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總結(jié)來看有5層意思,分別是:
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指點、教授,傳授知識技能、使,令,讓等
可以說,“教”其實已經(jīng)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一詞的含義;
古漢語中的“育”也有三層意思:
生育;養(yǎng),撫養(yǎng);培養(yǎng)。
由此可見,“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達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育”“培養(yǎng)”這層意思。
現(xiàn)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已經(jīng)是非常狹義的了,只相當于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學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
所以,現(xiàn)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只履行“教”的義務,“育”這件事往往是留給家庭來做,或者是學生為老師的日常影響,所以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jié)構(gòu)不斷成熟和發(fā)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來看看西方研究教育的大家們又是怎么看待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的呢?
赫爾巴特的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盧梭個人本位論: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fā),強調(diào)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發(fā)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
斯賓塞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
首先要教育孩子心里健康,身體健康,其次才是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
由本先知界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受眾合作競爭之精神和探索發(fā)現(xiàn)之能力。
教育的目的最主要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德,如果一個人沒有德,學再多知識都是沒用的,甚至于對生活危害更大。
有那么一句俗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我們經(jīng)??吹揭恍┪幕貏e高的人,所謂的“磚家”和“叫獸”說出一些讓老百姓反感的奇談怪論。你能說這些人沒文化嗎?這些人有文化,然而他們對社會的危害最大。這些人是社會的真正害群之馬。
因此,教育的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一個有德的人。只有德的人,才能成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育的目的和接受教育的目的?這個問題我的父親曾有很明確的說法:我們家兄弟姐妹多,他對上學讀書的要求是…孩子們你們讀書?。≈灰x好四個字就畢業(yè)了!那就是能夠明辨是、非、好、壞就把書讀好了!
謝邀!
你覺得教育的意義是什么?筆者覺得教育的意義無非就是三個方面:
其一是正確地認識世界。通過教育正確地認識我們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從而看清楚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世界的本來面目;沒有教育,就沒有了文化傳承,也就沒有了正確認識世界的捷徑,靠個人努力摸索,來積累經(jīng)驗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那是非常有限的;教育是人類正確認識世界的最大捷徑,是能夠讓人們更快捷認識世界的最好方式,正是因為有了教育,所以我們才有可能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能力。
其二是科學地改造世界。通過教育掌握現(xiàn)代科技手段,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社會財富,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教育不僅僅只是能夠“傳道授業(yè)解惑”,改造我們的思想認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提升能力、掌握技能,從而改造我們的本領(lǐng),讓我們有能力更好地去改造世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教育提升我們改造世界能力的最強明證;通過教育,不止是讓我們有知識、有能力、有辦法,還更讓我們有信心、有勇氣、有擔當!
其三是改變個人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是知識傳播的最主要途徑,唯有通過教育,才能夠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識和技能,讓自己在人生的博弈場上,戰(zhàn)天斗地,逆天改命。拼搏中考、拼搏高考究竟都是為的什么?大家不言而喻,就是為了拼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安于命運的編排;通過教育,努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看更高水平的精彩世界,過不一樣的絢麗人生!教育是當下改變個人命運的最有效途徑,也是時下改變個人命運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能夠讓我們“走捷徑”地去正確認識世界、科學改造世界、尤其是改變個人的命運。在知識經(jīng)濟、信息時代的今天,教育的意義更加凸顯,以無與倫比的效能,可以讓一個凡夫俗子迅速脫胎換骨,成為人才,鑄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