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免费|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本之道久久免费

      
      

            <dl id="hur0q"><div id="hur0q"></div></dl>

                豫西小軍閥—樊鐘秀

                豫西小軍閥–樊鐘秀

                陶樹仁

                民國時期寶豐在曾經出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中國最后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白朗,一個是小軍閥樊鐘秀。今天咱們講一講樊鐘秀的故事。

                一、出身布衣,崛起草莽

                樊鐘秀1888年出生于寶豐城西夏莊村農民家庭,弟兄4人,行二,人稱“樊老二”。

                他爹樊道隆,是清末秀才,在村里以民辦教師、村衛(wèi)生室為業(yè),家中有85畝地,自己耕種,有吃喝,小日子還過得去。樊鐘秀自幼不好干農活,雖然讀了點書,但崇尚古代俠客,13歲時到少林寺,拜恒林大和尚為師,學了三年武藝。就因為這個關系,后引得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千年古剎,毀于一旦。

                亂世,豫西伏牛山盛產土匪。  

                1913年(這一年樊25歲),寶豐土匪頭子牛天祥讓樊家送上300兩白銀,否則殺其全家。樊家賣掉糧食和家產,換成銀子送過去。不久,牛天祥又看他家閨女長得好看,要其做壓寨夫人。樊家被逼無奈,出走延安洛川縣霍家溝,開荒種地謀生。   

                清末陜甘回變,就是回族起義,政府鎮(zhèn)壓,導致陜西人口大減,土地荒蕪,吸引河南、山西逃荒災民過來耕種?;艏覝衔挥谝舜?、洛川交界黃龍山,山大林深,土匪橫行。

                1914年(這一年樊26歲)春,黃龍山有一土匪頭黃大爺?shù)弥议|女長得漂亮,也要其做壓寨夫人,樊鐘秀忍無可忍,他與大哥還有另外3位從河南來的朋友,5人持刀帶棒摸上山去,路上遠遠瞅見過來4個土匪,就襲擊了他們,殺人奪槍,并從他們口中得知大部分土匪已經下山,山上只有幾個土匪頭子,就摸上山把他們全部殺死,鵲巢鳩占,推舉樊鐘秀做了首領,樊鐘秀拉起20多個人的小隊伍,不久又劫了宜川縣衙采購的30支步槍,他的人馬很快發(fā)展到200多人,活躍在延安南部一帶,保家安民。

                這是樊鐘秀的第一桶金,獲得了基本班底。   

                咱們簡單梳理一下從1912年到1930年這18年中國局勢的大略走勢,再看在這種大局勢下,樊鐘秀是如何崛起、發(fā)展、消亡的。

                整體是軍閥混戰(zhàn)爭奪地盤利益。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推翻清朝,是南方革命黨的功勞,但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政治、軍事力量是掌握著北洋新軍的袁世凱集團,而南方孫中山這邊的絕對力量遠弱于袁世凱,所以1912年袁世凱取代孫中山當上總統(tǒng),是有他的實力的。

                從1912年到1916年袁世凱去世之間,北邊是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自己當皇帝做準備,南邊是孫中山及其后人,一直在組織人反對袁世凱及其領導的北洋軍閥政府;兩邊爭奪中國的領導權。

                1916年袁世凱死后到1926年是舊軍閥之間爭奪利益,北洋軍閥分為直系、皖系,再加上張作霖奉系,他們是北方實力最強的3股勢力,南邊是廣州的孫中山,還有西南軍閥。北邊,皖系最強,段祺瑞在臺上北京掌權,直奉在臺下,為了爭奪領導權,1920年7月直奉聯(lián)合打響直皖戰(zhàn)爭,打敗皖系后,直奉開始爭奪領導權,1922、1924兩次直奉戰(zhàn)爭,張作霖奉系打敗曹錕、吳佩孚的直系,奉系成為北方最強力量。

                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南方蔣介石崛起。南方發(fā)動兩次北伐戰(zhàn)爭,是新軍閥進攻舊軍閥,1926年第一次北伐徹底打垮直系吳佩孚,1928年第二次北伐打垮奉系張作霖,南方新軍閥打敗北方舊軍閥,標志著舊軍閥時代結束,新軍閥時代的到來。

                新軍閥之間為了爭奪領導權爆發(fā)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是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派新軍閥之間的爭奪。中原大戰(zhàn)勝利,確立了蔣介石在中國的領導地位。

                二、樊鐘秀亂世中發(fā)展壯大,像一葉浮萍隨軍閥混戰(zhàn)不斷變換陣營,最后投奔中山先生

                (1915-1923年底,27-35歲,8年)

                1914年春,“白狼”起義軍進入陜西,河南都督陸建章率北洋大軍入陜追擊白狼。因為白狼、樊鐘秀都是寶豐人,陜北地方政府就說樊鐘秀是“白狼”的同黨,陸建章就派手下團長商震帶兵前往陜北清剿。樊鐘秀判斷雖然經常與土匪交戰(zhàn),但沒有與官軍交戰(zhàn)的經歷,敵強我弱,便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隱蔽起來,商震沒有找到他。

                樊鐘秀的武裝繼續(xù)發(fā)展,成為陜北最強的一只民眾力量,有槍千余枝、戰(zhàn)馬百余匹。使得他的隊伍既有戰(zhàn)斗力,又有機動性。   

                當時陜西官方分為兩派,一是代表北洋政府的陸建章,一是地方軍閥革命黨,張鈁、陳樹藩等。陸建章入陜的目的,一是追擊白朗,二是從北洋軍閥政府的角度對付革命黨勢力。他進去以后,經過一番斗爭,掃平了除陳樹藩外的其余勢力。

                1915年(這一年樊27歲),陸建章一看吃不掉陜北的樊鐘秀,對他由剿滅改為招撫,就是納降、收編。自古以來,土匪的結果就兩種,一是被消滅;二是投降官軍,被招安,看看水滸宋江天天想著帶著弟兄們奔個前程,就是被招安。而當時全國混戰(zhàn),各派都在擴充實力,很少殺降,被收編還是相對安全的。樊鐘秀被收編后,在陸建章部下任連長,后升為營長。(這是樊鐘秀第一次變換陣營,由地方民眾力量被陸建章收編為地方政府軍)

                1916年(這一年樊28歲),一是陸建章支持袁世凱恢復帝制,二是陸建章在陜西殘暴,陜西人都起來反對他,小軍閥陳樹藩聯(lián)系各地方勢力反對陸建章,包括樊鐘秀也參與了,他們聯(lián)合扳倒了陸建章。(這是樊鐘秀第二次變換陣營,扳倒陸建章,轉為陳樹藩革命黨)

                而后陳樹藩掌握了陜西大權,樊在陳樹藩部下繼續(xù)任營長,16年6月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群龍無首,派系分化,皖系段祺瑞在北京掌權,陳樹藩搭上皖系,任陜西督軍,成了皖系的人。陳樹藩投靠北洋軍閥皖系,陜西其他革命黨人胡景翼、曹世英等人不滿。這時同盟會員劉覺民與樊鐘秀聯(lián)系緊密,講革命道理,樊鐘秀初步接受到民主共和革命思想的影響。   

                1917年(這一年樊29歲),北邊,黎元洪、段祺瑞爭權,鬧府院之爭,黎元洪引舊軍閥徐州張勛辮子軍入京,沒想到張勛搞復辟帝制鬧劇,等打敗張勛后,段祺瑞重新掌權,但是否認原定約法;

                8月孫中山反對段祺瑞假共和,發(fā)動第一次護法戰(zhàn)爭,陜西革命黨也豎起“陜西靖國軍”大旗,反對站在北洋軍閥政府一邊的陳樹藩,靖國軍進攻西安,此時,樊鐘秀是在陳樹藩手下任營長。

                到1918年(這一年樊30歲),2月,樊鐘秀在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下反對獨裁、專制,在兩軍陣前倒戈,加入了陜西靖國軍,陳樹藩在靖國軍進攻下很狼狽,以陜西省長的職位換取鎮(zhèn)嵩軍劉鎮(zhèn)華助戰(zhàn),才解了西安之圍。(鎮(zhèn)嵩軍是駐扎在豫西嵩縣附近的地方軍閥勢力。)(這是樊鐘秀第三次變換陣營,倒戈陳樹藩加入陜西靖國軍)

                不久,樊鐘秀在潼關打垮陳樹藩一個新兵旅,繳獲400支槍,隊伍擴大到2千多人,實力大增。

                1918年6月間,孫中山派于右任到陜西任陜西靖國軍的總司令,全軍2萬余人,樊鐘秀任靖國軍第二路司令,進一步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教育。他對孫中山以及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他感觸地說:“我瞎鬧了幾年,今天才找到了正路?!?  

                6月里,段祺瑞調8省兵力圍剿陜西靖國軍,靖國軍內部意見不一,損失慘重,分化嚴重,有離去的,有留下堅持的。   

                這個圍剿司令是奉軍張作霖手下的師長叫許蘭洲,這個人與陳樹藩有矛盾,想聯(lián)合靖國軍一起反對陳樹藩。樊鐘秀在征得于右任同意后,在圍剿的壓力下,歸附了奉軍許蘭洲師,加入了奉系軍閥,玩起了假投降,無間道。 (這是樊鐘秀第四次變換陣營,由陜西靖國軍加入了奉系軍閥)

                當時全國的情況,北方的北洋軍閥想吃掉南方廣東的革命黨及西南軍閥統(tǒng)一全國,南方廣東的革命黨孫中山想北伐也是統(tǒng)一全國,這是南北雙方都想統(tǒng)一全國的一對主要矛盾;而南北內部又分別有自己的矛盾,南方,西南軍閥不想北伐,只想保住自己打地盤不被侵占,孫中山手下的陳炯明想搞“聯(lián)省自治”就是幾個省搞獨立,這跟孫中山統(tǒng)一全國不一致,北方,三大主要勢力直皖奉都想當老大,進行瘋狂的爭奪。

                1920年(這一年樊32歲),7月14日,北方,(北洋軍閥之間爭奪領導權,臺下的老二老三直系、奉系合伙斗臺上的老大皖系),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奉系張作霖支持直系,奉系許蘭州師奉張作霖的命令到河南策應直系,樊鐘秀隨之回到河南,而后他一面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一面與在上海的心中偶像孫中山聯(lián)系,表忠心。他已經成了忠實的三民主義信徒,身在河南,心向南方,想追隨孫中山。

                直皖大戰(zhàn)結果老大皖系被打敗,老二老三直奉兩系軍閥遂控制了北京政權。

                戰(zhàn)爭結束,奉系許蘭州師調離河南,樊鐘秀不愿意離開,就劃歸河南督軍趙倜,被編為一個團,后擴成旅,駐防豫西。(這是樊鐘秀第五次變陣營,由奉系轉入河南地方政府軍) 

                1921年(這一年樊33歲),兩湖戰(zhàn)爭爆發(fā),湖南趙恒惕進攻湖北王占元,由于湖北王占元屬直系這一方,所以吳佩孚命豫軍幫助湖北,河南督軍趙倜就調樊鐘秀旅到湖南與趙恒惕作戰(zhàn)。

                1922年(這一年樊34歲),北邊,直、奉兩系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爆發(fā)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直系吳佩孚勝利,奉系張作霖退出關外。南邊,孫中山的主張是北伐統(tǒng)一全國,但陳炯明主張“聯(lián)省自治”,割據廣州等南方成立自治政權;

                方向不一致,6月14日陳炯明拘捕廖仲愷,矛盾公開化后,6月16日陳炯明炮轟總統(tǒng)府,孫中山退出廣州,暫時避居上海。

                河南督軍趙倜被吳佩孚搞掉后,樊鐘秀又成了直系吳佩孚的人,歸河南常得勝師管,任豫西剿匪司令。(這是樊鐘秀第六次變陣營,河南地方政府軍轉直系軍閥)

                1923年(這一年樊35歲),年初,樊鐘秀托革命黨人劉覺民向孫中山表忠心,孫中山自22年6月被陳炯明趕出廣州,在困難時期,感到樊鐘秀革命意志不動搖,十分難能可貴,于是對樊鐘秀產生了很好的印象,之間保持著聯(lián)系。

                23年4月,將陳炯明叛軍逐出廣州后,孫中山重回廣州,就任陸海軍大元帥,重組革命政府。

                23年10月,直系曹錕賄選當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下令討伐曹錕。而北洋政府則任命一個桂系軍閥沈鴻英為廣東督軍,與孫中山對抗。沈鴻英進攻廣州,直系吳佩孚派河南常得勝師南下助陣,樊鐘秀旅也在其中。吳佩孚讓樊鐘秀旅南下,目的是排除異己,想借南方革命軍將其消滅,但是這正好給樊鐘秀創(chuàng)造了一個南下投奔孫中山的好機會。   

                樊鐘秀在南下的路上派人與孫中山聯(lián)系,不巧送信人被抓,行動計劃暴露,吳佩孚密令蔡成勛解決樊鐘秀。

                23年10月28日晨,途經江西遂川縣時,樊旅被圍,但是樊旅突圍而出。   

                既然撕破了臉那就不用遮遮掩掩了,23年11月6日,樊鐘秀通電全國擁護孫中山,就任孫中山任命的討賊軍豫軍總司令。(這是樊鐘秀第七次變換陣營,由直系軍閥轉為孫中山革命黨。正是因為這樣,像他這一級的小軍閥才有被我們點名講故事的資格,如果他僅僅是個小軍閥,我們是不會拿出來單講的,就像鎮(zhèn)嵩軍劉鎮(zhèn)華)

                三、保衛(wèi)廣州,救中山先生于危難;奉命北伐,戰(zhàn)功斐然

                (1923年底-1925年中,35-37歲,2年)

                1923年底廣東局勢是,吳佩孚計劃是夾擊廣州孫中山,南邊一路是陳炯明,北邊一路是任命的廣東督軍沈鴻英,樊鐘秀原來所在直系常得勝師本來是幫助沈鴻英進攻廣州的,1923年11月6日,樊鐘秀就任孫中山任命的討賊豫軍總司令后,孫中山之命立即進攻沈鴻英,打垮沈鴻英后進駐韶關,控制了廣州的北方門戶,粉碎了吳佩孚夾擊孫中山的計劃。

                孫中山發(fā)訓令表彰樊鐘秀。南邊的陳炯明在吳佩孚的策動下,進攻廣州勢頭強勁,11月14日炮擊大元帥府,形勢非常危急。孫中山命令樊鐘秀南下馳援廣州。

                樊鐘秀接到命令后,星夜南下,剛接觸時,由于樊鐘秀仍打著北洋軍閥旗幟,陳炯明叛軍沒有提防他,被殺個措手不及,樊鐘秀部雖只有8千余人,然毫不示弱,他手提大刀,赤膊沖在前面,激戰(zhàn)3天,陳炯明全線退卻,廣州轉危為安。

                樊鐘秀,人未至,功先立,出手就是霹靂火,在孫中山最危險的關頭,擊敗陳炯明,這個投名狀光鮮亮麗,樊鐘秀亮相就是巔峰,成為樊鐘秀的高光時刻。   

                孫中山先生親自前往迎接,在未見樊鐘秀之前,因為樊鐘秀的出身綠林及遠播的豪俠之名,孫中山以為他是一個高大威猛的蛖髯大漢,誰知,一見面竟是一個溫文儒雅的白面書生式人物,而且態(tài)度頗為謙恭謹慎。孫中山非常滿意,拉著他的手說:“好,好,好同志!”,孫中山的熱切態(tài)度,讓樊鐘秀受寵若驚,他萬萬想不到,天下聞名的一代革命領袖竟然如此和藹可親,禮賢下士。

                慶功宴上,孫中山讓最年輕的35歲的樊鐘秀坐在首席,給與了很高的禮遇,樊鐘秀也非常感動,表示堅決擁護三民主義,擁護孫中山北伐。

                1924年1月(這一年樊36歲),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樊鐘秀憑借戰(zhàn)功,被選舉為中央候補監(jiān)察委員。

                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去他家中探望,看他家境貧寒,贈送2000元大洋補貼家用,還為兒子起名叫“得勝”。孫中山感嘆地說:“我若早遇到你10年,革命的成功就順利得多啦!”   

                從此以后,樊鐘秀篤守“三民主義”,東征西討,立下赫赫功勛,多次獲得孫中山先生的表彰。

                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孫中山響應三角同盟再次北伐,三角同盟是奉系、皖系、廣東三方共同反對直系。北伐開始,由于湖南軍閥趙恒惕不肯借道,只好繞道江西,主力是樊鐘秀的豫軍、譚延闿的湘軍、楊希閔的滇軍。

                1924年10月13日,孫中山將北伐軍改稱建國軍(源于孫中山提出的《建國大綱》上“建國”這兩個字),樊的部隊改編為“建國豫軍”,孫親授“篤信三民主義,實行建國方略”大旗。此后,無論變換到哪個陣營,樊一直堅持用此旗號。

                由于馮玉祥長期被吳佩孚排斥,心生對吳佩孚的強烈不滿,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的關鍵節(jié)口,馮玉祥聯(lián)系胡景翼、孫岳,三人于1924年10月23日臨陣倒戈,發(fā)動北京政變,囚禁大總統(tǒng)曹錕,這次政變直接導致直系全面潰敗,從而奉系軍閥取得最大成功。

                馮玉祥把政變部隊改稱“國民軍”,他與胡景翼、孫岳的部隊分別是國民一軍、二軍、三軍。

                孫中山心中的北伐沒有成功,否則就沒有后來蔣介石北伐了。

                因倒戈而崛起的馮玉祥面對巨大成功,感覺自己控制不住全國局面,于是,在1924年底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是。孫中山于是北上。

                這是大局,再說北伐軍,譚延闿的湘軍在江西戰(zhàn)敗后退回廣州。而傷亡很大的樊鐘秀卻沒有退回廣州,而是一路向北,原因一是孫中山不在廣州,北上了,再一個樊鐘秀所部全是豫西子弟,河南人思鄉(xiāng)心切,在廣東飲食不習慣,盼望回家鄉(xiāng)。于是從9月中旬北伐以來,樊鐘秀行軍80多天,戰(zhàn)斗50余次,經4省,跋涉5000多里,顯示強大機動性,樊過長江到了信陽潢川,孫中山來電說吳佩孚在雞公山,讓樊上山干掉他,其實,吳佩孚已下山跑湖北了。

                1925年(這一年樊37歲),1月,樊鐘秀率部回到家鄉(xiāng)。鄉(xiāng)土情懷,使樊鐘秀錯失成為國民黨中央主力軍的機會,回到豫西,使之重新成為地方武裝。

                河南本是吳佩孚的大本營,吳敗走后,北京政變的國民二軍司令胡景翼出任河南督辦,也控制不住局勢,河南很亂。

                胡景翼、樊鐘秀在1917、1918年曾同在陜西靖國軍旗下為反對陳樹藩作戰(zhàn),是老相識,樊堅持用建國豫軍旗幟,胡景翼把別的小股武裝都收編了,但收編不了他,雙方很尷尬,于是就指定南陽各地為樊鐘秀駐防地。一時間豫西、豫南土匪、民團紛紛來投,樊鐘秀勢力迅速膨脹。

                25年春,國民二軍司令、河南督軍胡景翼與豫西鎮(zhèn)嵩軍憨玉琨為爭河南控制權爆發(fā)兩人之間的胡憨會戰(zhàn),樊夾擊憨玉琨,3月憨玉琨兵敗自殺。樊俘敵1萬多人,武器很多,隊伍擴大到4萬多人。此時,樊鐘秀達到實力的巔峰。

                1925年3月4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從23年底投奔孫中山到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在跟著孫中山這一年半中,樊鐘秀的人生走上巔峰,而隨著孫中山去世,樊鐘秀也走向了消亡。

                這之間,樊鐘秀辦了三件事:

                1、23年11月在廣州救孫中山于危難,深受器重,由地方武裝成為革命軍主力;

                2、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受命北伐,獨當一面,戰(zhàn)功赫赫;

                3、25年1月返回地方,再次成為地方武裝;參加胡憨會戰(zhàn),樊鐘秀達到實力的巔峰。

                四:后中山時代,固執(zhí)與短見使樊鐘秀消失于軍閥混戰(zhàn)

                首稱中山先生為國父,得到國人響應。25年3月4日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樊大哭,3日未食,說:我死之后,如能葬在先生墓側,大愿足矣。在公祭時,樊鐘秀送巨型素花橫額,當中大書“國父”兩字。這是中山先生首次在公開場合被稱為“國父”。193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25年4月,河南,胡景翼因為胡憨會戰(zhàn)后死去,岳維峻繼任河南督辦,要收編雜牌軍,樊鐘秀一是頂著建國豫軍的牌子,二是經過胡憨會戰(zhàn),樊鐘秀實力大增,三是岳維峻的影響力還不如胡景翼,也拿樊鐘秀沒辦法。

                25年11月,經過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短暫的蜜月期,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張作霖為爭奪北京控制權,展開激戰(zhàn)。

                當初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岳聯(lián)合倒戈直系,他們中間不是領導關系,而是三家合作關系,戰(zhàn)后國民軍內部分工馮玉祥國民一軍在京津對陣奉系、胡景翼國民二軍在河南面對從湖北反撲的直系、孫岳國民三軍在直隸南部與當時還是奉系的張宗昌、李景林對陣。馮玉祥、孫岳主張先攻直隸,穩(wěn)定北京、天津局面,再北抗奉系南抵直系;而胡景翼聽從續(xù)桐溪(山西人,老同盟會員,與閻錫山不睦)主張認為進攻山西,把豫晉陜連成一片,成為根據地再北抗奉系,這種主張跟當年李巖向李自成提出的戰(zhàn)略一致,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馮玉祥、孫岳沒有采納,因為意見不一致,就各干各的。

                樊鐘秀一是聽從續(xù)桐溪、岳維峻的慫恿,二是胡憨戰(zhàn)后也多了家底,三是他在河南雖然被岳維峻壓制,但又不好意思跟他爭地盤,也想去山西占一席之地,于是,在續(xù)桐溪圍攻山西計劃中其他各路未動的情況下,樊鐘秀進攻親近奉系的山西閻錫山,成為進攻山西的主力。

                這顯示他戰(zhàn)略上的短見。

                樊部孤軍深入,勞師遠征,后援不繼,裝備落后,地勢不利,被閻錫山擊敗,節(jié)節(jié)設防,最后退回河南老家一帶。此戰(zhàn),樊鐘秀元氣大傷。

                當初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把直系打到了湖北,國民二路軍的任務就是在河南阻擋直系從南面的反補,25年4月呼喊會戰(zhàn)后,胡景翼去世,26年(這一年樊38歲),直系反撲河南,國民二路軍土崩瓦解,好在吳佩孚在打敗國民二路軍后直接把國民一路軍馮玉祥當作主要對手,主力北上,沒把豫西的樊鐘秀看在眼里,饒是如此,經山西一戰(zhàn)實力大減樊鐘秀,才在豫西南山區(qū)苦苦支撐未被消滅,但還是3月退據南陽、8月退入湖北。

                孫中山去世后,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到1926年7月的一年中,國民政府內變動劇烈,蔣介石異軍突起,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第一次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進攻直系吳佩孚,在北伐的過程中,樊鐘秀受命從河南攻占河南、湖北的關隘–武勝關,與北伐軍會師武漢。

                這時蔣介石欲任命樊鐘秀為國民革命軍第13軍軍長,樊拒絕,堅持打“建國豫軍”旗號。

                這顯示了樊固執(zhí)的一面,24年底北伐后回河南脫離中央軍,到此時再次拒絕,錯失轉回國民黨中央正規(guī)軍的機會。

                此后,河南發(fā)生了如奉吳戰(zhàn)爭、唐生智北伐、馮玉祥東出潼關等一系列事件,吳佩孚在河南一敗涂地,敗走四川。幾經折騰,反反復復,你方唱罷我登場,馮玉祥在河南穩(wěn)住了腳。

                馮玉祥在河南收編了吳佩孚殘余部隊、劉鎮(zhèn)華的鎮(zhèn)嵩軍,由于樊鐘秀不接受蔣介石任命而淪落為雜牌軍,馮玉祥想收編他,樊還是頂著建國豫軍的招牌,不接受。

                1927年(這一年樊39歲)27年1月,廣州國民政府遷武漢,改稱武漢國民政府。

                27年3月,北伐軍占領南京、上海。

                樊26年7月北伐去了武漢,這時候自武漢率部回河南魯山。

                27年“4.12”上海反革命政變,蔣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國民黨新軍閥政權。這時候,國民黨內有南京、武漢兩個政府。

                6月,發(fā)生兩件事,一是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會議上,實現(xiàn)了國民黨內兩派新軍閥的合作。二是北邊,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中國3個政府。

                27年“7.15”汪精衛(wèi)發(fā)動武漢反革命政變。

                7月,南京蔣介石繼續(xù)拉攏樊鐘秀,欲任樊為南京國民政府軍委委員、兼國民革命軍第45軍軍長,重新統(tǒng)一編制,取消建國豫軍名義,樊鐘秀非常不滿,給與拒絕,第三次喪失成為中央軍機會。

                他這種油鹽不進的態(tài)度,使其脫離了國民黨內主要派系,進而從政治上逐漸被邊緣化,軍事上得不到補給,從實力和影響力上越來越小。

                9月,在河南與蔣介石代表胡逸民接洽。因為武漢政府成立在先,南京政府成立在后,樊鐘秀27年9月之前聽從武漢政府指揮,27年9月之后名義上聽命南京政府指揮,但仍是古人說的,聽調不聽宣,有自己的獨立性,不是嫡系。

                1928年(這一年樊40歲)2月蔣介石在南京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馮結拜“換譜兄弟”。

                國民黨26年、28年的兩次北伐,是國民黨打擊北洋軍閥,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同時也是中國新軍閥對付老軍閥的戰(zhàn)爭,第一次北伐打敗了直系,28年4月,國民黨二次“北伐”,蔣、閻、馮、李四派新軍閥組成的“二次北伐”軍進攻奉系張作霖。

                馮玉祥被任命為北伐軍副司令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自河南兵分兩路,進攻山東、直隸,樊鐘秀歸他指揮。

                可是樊鐘秀心胸狹隘,自認為救過中山先生,是個大功臣,勞苦功高,而且他的建國豫軍編制又是孫中山直接給的,26年馮玉祥還曾經想收編他,所以他根本不把馮玉祥當回事。

                于是北伐中,他在南陽賒旗鎮(zhèn)倒戈反攻馮玉祥,馮玉祥以叛國通敵罪明令討伐。石友三在進攻樊鐘秀時把幫助樊鐘秀的少林寺一把火化為灰燼,千年古剎,毀于一旦。

                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二次北伐,革命軍勝利,奉系失敗退回關外。閻錫山率國民革命軍占領北京、天津。

                28年8月,馮玉祥令宋哲元、石友三部反撲河南,樊軍傷亡很大,殘部退入湖北。此役,再度折損。

                28年10月,樊鐘秀將殘部交蔣介石改編,分駐安徽。

                此時他的隊伍人數(shù)少、裝備差,沒啥戰(zhàn)斗力了。此時被迫放棄對所部的控制權。樊鐘秀敬酒不吃吃罰酒,三次錯過成為國民黨中央軍的機會。

                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取得形式上的統(tǒng)一。

                1929年(這一年樊41歲)舊軍閥被打敗,新軍閥開始爭奪天下,蔣、閻、馮、李四派新軍閥軍隊因為部隊編制問題矛盾公開化。

                1930年(這一年樊42歲),閻西山與馮玉祥、李宗仁聯(lián)合對抗蔣介石,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

                雙方拉攏樊,蔣介石委任他為豫陜邊防軍總指揮,馮玉祥委任樊鐘秀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

                樊鐘秀手中本已無兵,此時不敢寂寞,重新在老家收攏4萬人,樊認為蔣介石叛變了革命,也可能認為三家打一家,蔣必敗,所以站在馮玉祥一方反蔣,擔任平漢鐵路正面作戰(zhàn)任務,這一位置,在當時的戰(zhàn)場形勢下舉足輕重。   

                因此,蔣介石派人勸樊鐘秀幫助自己,以撥大洋15萬元的條件,請樊鐘秀移防南陽淅川荊紫關,讓開許昌,以便讓蔣介石部直取鄭州馮玉祥部大本營。樊鐘秀表示堅決反蔣到底。   

                5月25日,樊鐘秀被飛機投彈而亡,時年僅42歲。葬于北京西山碧云寺,一代梟雄就此煙消云散。

                五、簡評樊鐘秀

                樊鐘秀這個人,充滿愛國情懷,畢生追求進步,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優(yōu)秀將領。他人品正直,質樸無華,不貪財,不好色,待人寬厚但治軍極嚴,很受部下?lián)泶鳌_@些特質使得他能在亂世中一路發(fā)展,并一度進入國民黨中心,為歷史留名。

                但是,樊鐘秀的缺陷也很嚴重,他性格過于執(zhí)著,不善變通,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戰(zhàn)略上缺乏政治洞察力,無政治頭腦,看不清發(fā)展方向;關鍵事上任性蠻干,剛勁有余,靈活不足。導致他一敗再敗,走向滅亡。

                (一)戰(zhàn)略上的誤判

                樊鐘秀一生高光時刻,第一次,1923年底,當陳炯明炮轟大元帥府時,他于危急時刻打敗陳炯明叛軍,保住了廣州城,受到孫中山的夸贊,并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候補監(jiān)察委員。當時在廣州孫中山手下的五大主力之一:樊鐘秀的建國豫軍、譚延闿kǎi的湘軍、楊希閔的滇軍、許崇智的粵軍、劉震寰的桂軍。他已經躋身領袖身邊,登堂入室,如果不是孫中山英年早逝,以孫中山對其的器重、他對孫的忠誠,樊鐘秀定會成為孫中山身邊武將中的紅人。

                第二次,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的北伐,樊鐘秀獨當一面,出擊江西,戰(zhàn)功赫赫,本是他建功立業(yè)的良好時機,但由于馮玉祥的倒戈使得戰(zhàn)爭戛然而止,對南方革命黨來說,這次北伐中粵方沒有取得實質戰(zhàn)果。

                樊鐘秀這時候建立的是對孫中山的忠誠,而不是對國民黨的忠誠,當孫中山在的時候,二者合二為一,他忠誠并奮勇向前,他在跟隨中山先生的一年半時間里,服服帖帖,只有先生能駕馭得了他,且跟對人、辦對事,使其屢建奇功。

                當孫中山不在的時候,他迷失方向,桀驁不馴,任性胡為,就出現(xiàn)戰(zhàn)略誤判。當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遙北上主持國是,離開廣州后,譚延闿的湘軍在江西戰(zhàn)敗后仍退回廣州,回歸建制,還是中央軍。但是傷亡很大的樊鐘秀部則是另一番樣子,一是既然孫中山不在廣州,北上了,回廣州就沒必要了,這時候能看出來,他跟隨的是孫中山而不是國民黨,看不到回歸中央軍的重要性。二是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限制了發(fā)展,狂奔5000里回了老家。

                饒是如此,他仍有機會。第三次是在25年初胡憨大戰(zhàn)勝利后,樊的部隊得到了極大擴充,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此時,孫中山剛剛去世,國民黨群龍無首,各派涌動。

                蔣介石強力崛起,蔣介石兩次任命他為正規(guī)軍軍長,都被他拒絕,連續(xù)錯過再次登堂入室的機會,汪精衛(wèi)、馮玉祥都拉攏過他,他也是拒絕。

                他死死抓住孫中山授予的建國豫軍番號不放,不聽從任何力量,誰的賬都不買,不接受改編,結果,他在軍餉和武器裝備上得不到任何一方的補給,政治和人事上也得不到幫助,幾年時間里只能局促一隅,毫無發(fā)展,最終成了一股很普通的地方實力,是固執(zhí)的個性害了他。

                如果他跟隨蔣介石,憑借他廣州城救領袖、北伐路上斬關奪隘,以及他驍勇善戰(zhàn)肯定還會建立奇功,成為蔣介石的手下大將也是大概率事件。

                (二)戰(zhàn)術關鍵節(jié)點上,不從實際出發(fā),三次重大錯誤決策,使得建國豫軍最終走向毀滅。

                第一次是1925年攻打山西。25年11月,經過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短暫的蜜月期,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張作霖為爭奪北京控制權,展開激戰(zhàn)。

                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岳三家是合作關系,根據戰(zhàn)后國民軍內部分工及對戰(zhàn)局發(fā)展,認識不一致,馮玉祥、孫岳主張先攻直隸,穩(wěn)定北京天津局面,而胡景翼聽從續(xù)桐溪(山西人,老同盟會員,與閻錫山不睦)主張認為進攻山西,把豫晉陜連成一片,成為根據地再北抗奉系,這種主張跟當年李巖向李自成提出的戰(zhàn)略一致,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意見不一致,就各干各的。

                而樊鐘秀一是聽從續(xù)桐溪、岳維峻的慫恿,二是胡憨戰(zhàn)后他多了家底,三是他在河南被岳維峻壓制(胡景翼在胡憨戰(zhàn)后病死,岳維峻繼任),也想去山西擴大自己在豫西的地盤,于是,25年11月,在續(xù)桐溪圍攻山西計劃的其他各路未動的情況下,進攻山西。

                樊鐘秀只是中小型軍閥,而閻錫山自1912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都督,在山西經營日久,根基雄厚,是個大軍閥,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遠高于樊軍,后來中原會戰(zhàn)更是聯(lián)合馮玉祥、李宗仁以元帥之職對抗蔣介石。

                樊鐘秀不做調查,聽了別人忽悠,想當然,就盲目出兵,以區(qū)區(qū)4萬人馬去仰攻山西,失敗是必然的。這次失敗使他實力大損,從輝煌走向衰落。與三國時期蜀吳之間的夷陵之戰(zhàn)頗為相似,是建國豫軍由盛轉衰的關鍵一仗。

                第二次是28年北伐期間反馮玉祥。樊鐘秀不從盡快消滅北洋軍閥,完成國民革命的大局出發(fā),而是因為擺老資格、不甘屈人之下的個人私怨,對馮玉祥臨陣倒戈,從道理上完全落了下風,從實力上說,當時的馮玉祥正處于一生中最強盛時期,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股軍事勢力,樊的行動是以卵擊石。

                這次失敗使建國豫軍基本部隊消亡殆盡,被蔣介石收編,散于安徽。

                第三次是30年參加中原大戰(zhàn)。這次戰(zhàn)爭是新派軍閥為了爭奪利益而發(fā)動的內戰(zhàn),此時,樊鐘秀原有部隊已基本喪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他不甘寂寞,重新回家鄉(xiāng)拉隊伍。即便參戰(zhàn),他與閻錫山、馮玉祥一方多年征戰(zhàn),積怨甚深,而從蔣介石繼承孫中山衣缽、他當年廣州救駕、北伐建功的角度看,怎么著蔣介石也會念及舊情的,參加蔣介石一方似乎更為妥帖。而其行為正好相反,結果落得個兵敗身亡,死的毫無價值。

                這三次錯誤都可以算作低級錯誤。

                一代大俠,憨厚、忠誠而起,短見、固執(zhí)而亡,悲劇英雄,這就是對樊鐘秀的評價。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整理自互聯(lián)網,不代表本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管理員(admin#wlmqw.com)刪除。
                用戶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8日 12:39
                下一篇 2022年9月8日 12:39

                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郵箱:admin#wlmqw.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18:30,節(jié)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