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三伏天的開始,進入三伏天后,我們的天氣有變化,飲食也有變化,因此入伏時候也是有很多習俗活動的,食俗更是多種多樣。那么,入伏的習俗有哪些?入伏有什么民間風俗呢?和小編一起去查詢了解下吧。
入伏的習俗有哪些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涂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為什么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yǎng)豐富,發(fā)汗可以驅(qū)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入伏有什么民間風俗
1、頭伏吃粽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攤煎餅攤雞蛋。頭伏吃粽子是民間風俗,伏日大家食欲不佳,通常比常日削瘦,俗此謂暑熱,而水餃在民間風俗里更是健脾開胃解饞解餓的食材。山東省有的地區(qū)生吃絲瓜和煮蛋醫(yī)治暑熱,入伏的早上多吃雞蛋,不要吃其他食材。入伏這一天吃粽子,是期待能平安度過夏天,祝福祈愿之意。
2、頭伏籮卜二伏菜
從傳統(tǒng)定義上講,北方地區(qū)冬天的關(guān)鍵蔬菜水果是存儲的白菜和大蘿卜,因此 栽種秋菜白菜和大蘿卜就看起來很重要。說白了的頭伏籮卜二伏菜就是指入伏之后,第一個10天稱之為頭伏,這一時節(jié)就需要種蘿卜了,第二個10天稱之為二伏,這時候就需要種白菜了。
3、給牛改進飲食搭配
山東省臨沂市地域有給牛改進飲食搭配的風俗習慣。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聽說牛喝過身體壯,能干活兒,不淌汗。民謠歌曲:春牛鞭,舐牛漢(小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過不淌汗,等到六月再一遍。
4、貼三伏貼
頭伏第一天,群眾排長隊貼“伏貼”。三伏貼是民俗的一種老風俗習慣,聽說,三伏天是一年中氣血最盛的日子,運用這一機會醫(yī)治一些寒病癥,能調(diào)節(jié)身體的陰陽調(diào)和,防止舊疾復發(fā)或緩解其病癥。但并不是說“伏貼”能夠藥到病除,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貼“伏貼”,陰虛內(nèi)熱、皮膚疾病、腫瘤、急性咽炎、強過敏性體質(zhì)等病人就不適合選用中藥材貼敷療法開展醫(yī)治。
5、六月六曬伏
“六月六”流傳它是天宮曬皇袍的日子。民間諺語有云:“六月六,人曬衣服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戶戶曬綠紅”,“綠紅”是指五顏六色的各種各樣衣服褲子。由于這一天,類似是在小暑的前夜,為一年中平均氣溫最大,日照時間最多,陽光輻射源最強的日子,因此 每家每戶多會不謀而合的挑選這一天“曬伏”,便是把儲放在柜體里的衣服褲子晾到外邊接納太陽的曝曬,以去潮,祛濕,除霉防蟲。
6、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之為吃伏羊這類風俗習慣可追溯到到堯舜禹階段,在民俗有平陵伏羊一碗湯,無需醫(yī)仙開方子之叫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鐘愛莫過本地民謠歌曲:六月六接女孩,新麥餅羊湯。本地人覺得此方法能“以熱治熱、出汗身體排毒”。
7、伏日吃面條
伏日吃面條風俗習慣最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秋春: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臉色皎然這兒的湯餅便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叫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三伏天還可吃過水面、涼面。說白了涼面是用鍋將小麥面粉炒干炒過,隨后自來水放糖拌著吃。唐朝科學家蘇恭說,涼面能解躁熱,止瀉,實腸子。
8、三伏天吃雞游戲
江西省、湖北人三伏天養(yǎng)生吃雞游戲。民間諺語云:“波動吃只雞,一年健康身體。”三伏天里的的身體素質(zhì)耗費較多,須適度補充維生素。在烤鴨時可適當添加姜片,姜片溫性,能夠調(diào)整身體在夏天內(nèi)外溫度差,促使身體融入外部自然環(huán)境,起祛濕強身健體的功效。這就是頭伏吃雞游戲的科學研究大道理。
9、頭伏吃餛飩
上海市一直有“頭伏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習慣,因此 在沒什么食欲的躁熱夏天,來一碗加番茄醬、少量生抽和醋調(diào)料的冷小餛飩來拌食,冰冷悠閑的另外也讓人胃口暴增。小餛飩,古代人稱其形“如同雞卵,頗似乾坤雜亂之象”,而“小餛飩”又與“雜亂”楷音。盤古開天,雜亂初分,吃完小餛飩必得聰慧。